唐宋八大家,蘇軾自列一位,余下七者,其一為父(蘇洵),其一為師(歐陽修),其一為弟(蘇轍),其一為敵(王安石),可見他所處的時代絕對是中國文壇的鼎盛時期,切切實實地稱得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關于蘇軾,可以說的太多,只取滄海一粟,關于他和他弟弟蘇轍。
想當初,蘇軾蘇轍兩兄弟初到帝都,“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好一番“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模樣,何等意氣風發,躊躇滿志。那時候人生地不熟,兩兄弟相依為命,“我年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蘇轍,字子由)”二人亦兄弟亦摯友,感情甚篤,甚至往往稍有別離便如小兒女般難分難舍,相約無論距離多遠,必須保持書信往來,“詩成十日到,誰謂千里隔。一月寄一篇,憂愁何足擲。”且不說這樣的筆談成就了兩個大家,就是這樣的兄弟情誼,擺在歷史上也是極其難得的。
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還記得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的,這不是蘇軾寫給任何女子的情詩,而是寫給弟弟的牽掛。
誰說蘇軾是豪放派的粗人,他其實也別有一番婉約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