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星球2》播出之后,已然封神。
豆瓣9.9。
比起16年前的《藍色星球》,它對自然的探索更臻極致。
超高清微光攝像機,捕捉到人類肉眼從未見過的夜光浮游生物。
拖曳攝像機可以快速捕捉海底生物的動作大戰。
超高清探頭攝像機的出現,即使最小的生物,紋理都清晰可見。
給我們帶來這些奇跡畫面的,是日新月異的科技。
還有數十年如一日的,他。
他是誰?
這么說吧——
他是個比野獸還彪悍的紳士,比大海還浪的主持人,比小鮮肉還帥的老大爺。
現年91歲,大衛·愛丁保羅夫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
他不僅頻頻在紀錄片中出鏡,自己更是活成了一部精彩絕倫的紀錄片——
《愛丁保羅夫:自然探索60年》
Attenborough: 60 Years in the Wild
BBC為紀念愛丁保羅夫從事野外考察、拍攝60周年而傾情推出。
從入行的1952年,到2012年,整整一個甲子。
時間改變了他的容顏,改變了他的發量,卻沒能阻止他探索地球秘境。
在英國一項民意調查中,他打敗貝克漢姆獲得“地球最酷男人”的稱號。
是他,用電視為我們開啟了動物世界的大門。
上個世紀50年代,愛丁保羅夫以培訓生身份加入BBC,隨后開始主持《動物園探奇》,這也是世界首個將實地拍攝和直播相結合的節目。
他在演播室直接摸蟒蛇,嚇壞不少觀眾;在叢林中和當地人布陷阱,抓住一臉懵逼的蜥蜴。
這些影像是如此的粗糙,又是如此的生猛和鮮活。
現在回頭看,他的職業生涯簡直是喜劇片和災難片的混合。
用紅外光攝像機拍攝獅子時,大衛其實什么也看不見,就對著漆黑一片的草原和空氣,說著解說詞。
車門就這樣打開對著獅子。
去婆羅洲蝙蝠洞拍攝,要自帶打光燈。
洞穴濕熱、惡臭,腳下是厚厚的一層蝙蝠糞便。
水下拍攝更危險。
帶著氣泡頭盔,潛水不到三十厘米,還沒張嘴,水就灌進來。
制片人還不相信,親自示范了一把,差點沒嗆死。
按說野外探索是件又危險又吃力的事,可是老爺子絲毫沒有要退休的意思。
82歲,憑借紀錄片《冷血動物的生活》第二次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專業紀實節目獎。
89歲,他為了拍攝紀錄片《大堡礁》,下潛至海底1000英尺,打破該區域下潛深度記錄。
89歲生日當天,他還飛到美國白宮,和奧巴馬暢談自然環境保護。
為什么?
因為一旦愛上了大自然,就再也停不下來。
但在一輩子的探險經歷中,他也犯過至今都后悔的錯誤。
通過《自然探索60年》,他真誠地為曾經的所做所為道歉——
在幾十年前的節目當中,愛丁保羅夫當著全世界觀眾的面,吃了烏龜蛋。
而在2012年6月,世界上最后一只平塔龜死去了。
這是個令人悲傷的事實。
60年過去,我們對動物了解越來越多,但它們的生存狀況并未因此變得更好。
金絲燕的燕窩被謠傳有巨大的營養價值,而被人類采摘得幾乎沒有容身之所。
1960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開始禁止捕殺藍鯨。可是自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已有350000頭藍鯨被殺,種群數量已經減少至不到100年前的1%。
還有鯊魚。過去50年來,因愈加旺盛的魚翅貿易,鯊魚的總數量下降了80%,每年有超過7000萬頭鯊魚因魚翅貿易被殺。
人類只割下它們一點點魚翅,就把它們扔回海里去。
必須不停游動才能用腮呼吸到氧氣的鯊魚,失去了魚鰭就只能不斷下沉,在窒息和失血中痛苦死亡。
每當我們提起自然環境保護,提到的,就是這些動物多么可憐。
人類帶著一種在自然食物鏈頂端生物的優越感宣揚:它們需要我們的保護。
但《自然探索60年》告訴我們:并不。
1968年,阿波羅八號升空,人類第一次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到地球。
也是人類第一次開始意識到,我們和所有的物種共享著一個地球,彼此的命運息息相關。
換句話說,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
大猩猩的DNA和我們的相似度高達到98%。
它們像我們一樣,會使用工具,有謀略地去進攻圍獵,就像人類原始社會中那樣進行團結協作。
螞蟻、貓鼬、獅子、大象……和人類一樣,基因都來自于同一個“祖先”。
《自然探索60年》第三集中,因為人類活動,溫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一只北極熊失去容身之所,在破碎的冰塊下,孤零零前行。
這不會僅僅是它的命運。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
愛丁保羅夫在一次領獎時,感謝了幾乎所有的動物——
我們當然要感謝吐著信子的眼鏡蛇、巴拿馬金蛙、蠑螈、侏儒蜥蜴和快樂的烏龜……這個獎項不僅屬于我,也屬于這些動物。
沒有一個孩子會對自然的奇跡無動于衷。如果你失去了對自然的熱情,你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人性更珍貴的東西。
這就是老爺子不懈探索的目的。
不要讓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就傷害了那些大自然的朋友。
所以你總能看到他在動物面前完全不見外,拿出最有愛的態度,像對待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孩子。
帶著勇氣與愛心探入自然的深處,永遠好奇,永遠敬畏。
愛丁保羅夫老爺子教會了我們,什么是一個地球公民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