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文化中,男人和女人想通過擁有一個大家庭來找到滿足已經行不通了,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小瞧它。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同時必定會放棄其他一些事情,而這些沒有做的事情對我們有什么影響終究是個未知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靈格家庭系統排列》
知乎上有一篇關于《為什么有的女生討厭生孩子》的問答,其中一位一歲孩子的媽媽給出的長篇回應令我回味很久。內容大致是,自己在長輩的威逼利誘下生了孩子,但完全不準備做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母親。比如喂養,夜間照料,生活起居等。一切與孩子有關的家務瑣事由父母或丈夫承擔,她依舊是職場嬌娃且保持優雅的女性姿態。
我遇到過很多職場媽媽,一邊為更好的自己努力,一邊為孩子的成長操心。
有些人在這樣的天平里怡然自得,有些人在這樣的糾纏里惶惶不安。
的確,生不生孩子并不是最重要的,為什么女人越來越害怕或者討厭生孩子更值得探討。
孩子是同理心最大的考驗
有一次坐長途飛機,身后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學齡前的孩子。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對兒童來說的確是最艱難的挑戰。“今天運氣真差,和孩子坐在一起。”我想,很多人在長途飛機上都有過這樣的內心抱怨。
前幾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要不是孩子父母在身邊,我肯定上去揍他一頓,連續哭了五分鐘!”呵呵!她一定沒有孩子吧,五分鐘的哭泣時間對孩子來說,真的不算長。
即便作為母親,我依然會在某一時刻對孩子的哭泣感到焦慮。尤其在剛出生的幾個月里。孩子的爸爸說,我們都被嬰兒用品的廣告欺騙了,那些在搖籃里安靜的沉睡的天使是不存在的。我想,天使的形態大概是成年人的幻覺。
那么,為什么孩子的哭泣會讓你焦慮?成年人在動車上大聲的聊天或開著外放音響看視頻似乎也只是讓你有些嫌棄罷了。同樣是噪音,孩子的哭聲為什么讓人陷入不安與煩躁?
“聽到孩子的哭聲,會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作為“完美媽媽”的形象遭到了很深刻的挑戰。”這是我在生完孩子最初幾個月的真實感受。當越來越多的女性書籍或消費市場包裝成功媽媽的形象時,那種左右逢源的姿態會讓我誤以為“完美媽媽”是一件輕松就能完成的事。
而聽到別人家的孩子哭泣,會讓成人自覺的認為缺乏教養或無理取鬧。與兒童相處,正是對同理心最大的挑戰之一。
我們常常自以為的同理心,是來自于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的,帶著道德約束或契約精神的。如果拋開這些,恐怕很難真的做到。曾經有位心理學老師跟我說:“你永遠無法知道別人的手表究竟是幾點。”這是我聽過對同理心最生動的解釋。
《冬吳相對論》的主持人梁冬先生在一期節目中曾聊起他和兒子的相處。有一次孩子在地上邊打滾邊哭泣,周圍的成人用各種辦法哄騙或威脅都失去效果。后來,他索性也躺在兒子身邊和他一起滾一起叫,結果10秒之后就自動結束的哭聲。在梁冬看來,孩子在哭泣時是沒有邏輯的,他只是需要一種陪伴。這是我聽過對同理性最生動的描繪。
那么, 在動車或飛機這樣相對密閉的空間里,四周沒有吸引的風景,長時間的坐在一個狹小的位子上,孩子內心的痛苦與煩惱我們成年人真的能深刻的體會嗎?
如果不能,我們有什么理由去判斷他是否無理取鬧,缺乏教養或者他的父母對他的放縱管教?
那篇知乎中的媽媽還提到,孩子晚上不與她同睡,也不喂母乳,因為在她看來這些并不會影響孩子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的發展。并且,她覺得這樣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恐怕西爾斯親密育兒的作者知道之后會絕望吧)
的確,夜間喂養照護真是一件心力交瘁的事。睡眠剝奪會讓人出現心情低落甚至情緒失控的狀態。這是很多女性不愿意生孩子或者不愿親自照料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感到心力交瘁呢?
知名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書中提到對此的觀點:
如果順從天性的親密育兒反而會使媽媽感到無所適從,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有一個糟糕的內在嬰兒。
就我個人來看,夜間喂養最讓人痛苦的并不是睡眠減少,而是我會擔心第二天的生活質量。當我把自己的生活品質放在最優先的位置時,反而帶來很大的焦慮。且認為自己犧牲了睡眠,連明天的自己也一起犧牲掉了。
李雪認為:養育一個生命,對于童年幸福的女人來說,很多困難可以自然而然的克服,辛苦是必然的,但不會覺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犧牲。享受親密的幸福感遠大于付出感。但若媽媽自己的童年很不幸,孩子的出生引起極大的焦慮,而一個焦慮的,無法臨在的媽媽,必然使嬰兒無法安然入睡,頻繁也哭。
事實上,如果我放棄這份執著,對第二天的精神狀態沒有過高的期待,反而能夠在夜間喂養之后和孩子一起繼續入睡,并無失眠來打擾。
好的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引起嬰兒焦慮的能量承接過來,轉化成“無毒”的能量再還給嬰兒。
如果父母冷漠無反應,甚至把更多的焦慮還給嬰兒,嬰兒就會更加痛苦焦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
孕育即是療愈
孕育生命的過程艱辛而繁瑣,但對女性而言恰好是療愈的機會。很多在原生家庭里不夠理想的親子關系,在下一段關系里得到了修復或補償。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在念大學時和母親的關系緊張,兩人經常在我這個外人面前劍拔弩張。那個時候,我經常接到她的訴苦電話,甚至覺得自己的媽媽是她最大的敵人。但她們的連接又非常的緊密,彼此無法離開。
然而,當她的大兒子和小女兒相繼出生之后,我再去拜訪發現,她和媽媽的關系平和了許多。即便她的媽媽并不愿意幫她搭手帶孩子,并聲稱自己在事業上還有更多的追求。她也并沒有什么怨言。她覺得,現在和媽媽的距離恰到好處。如今,她帶著孩子去了丈夫工作的國家,還會時常和母親視頻互相牽掛。這份牽掛的重量,不會勒死雙方,也不會虛弱無力。
中國有句古話,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看來這不是恩情二字那么簡單。
當自己在親子關系里收獲了幸福感,會讓我們徹底放下對父母的責怪或怨懟。
《家庭系統排列》的鼻祖海靈格描述了一種看自己父母的可能性:
我們會看到他們的失敗,看到他們的苦難和失望,從而相信他們能夠竭盡全力的面對自己的命運,從而牢記自己在家庭層階中作為孩子的位置。超越這些之后,通過他們,我們會看到生命的巨大奧秘穿過他們,流向我們。
我想,正是因為我們成為了“他們”,才擁有了這樣的洞察。所以,我們與父母真正和解了。
正是因為孕育了生命,才讓我們明白:
成為一個父親,和父親是好是壞沒有一點關系。成為父親和母親,本身是一種超越善良和邪惡的過程。懷孕生小孩兒是延續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所以在評價他們的時候不能依賴道德判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靈格《誰在我家》
如果決定不要孩子
是否孕育生命,這的確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這同樣不具備道德判斷。
那么,如果真的決定不要孩子,作為女性,究竟應該以怎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是像知乎中的媽媽那樣,抱以“反正是你們叫我生的,你們負責養”的報復心態,還是“我不想成為母親,因為那樣會讓自己的生活很糟糕”的逃避心態?
這個問題太高級,海靈格大師的妙語恐怕是好的回答。
“如果充分意識到放棄的都跟你關系的價值,理性地做出選擇,她就能從這不容置疑的損失中獲取女性力量,升華為新的生活方式。男人也可用同樣的方式獲取男性力量。尊敬那些自己沒有選擇的事物,會讓自己的生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在失去的同時,卻有意外的收獲。”
簡而言之,海靈格認為,坐在辦公室里為事業拼搏的女性并不比坐在搖籃邊哄孩子入睡的女性更高級,更有價值。她們的生命形態或許不同,但并無價值上的優越感之分。覺得生小孩沒什么了不起的信念使她們追逐于事業,但也等于不再認同和尊重女性的身份。這恰是一種對自己的一種不尊重。
“承認放棄是一個損失,并且在理智的情況下做出選擇,這樣那些沒被選擇的事情,會給你的選擇增添豐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