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不懂愛的16歲相遇,只是知道不允許別人像自己一樣去對他。單純,天真。他們除了學習,再沒有別的壓力。如果說選擇,那應該只要路星河的出現才算是選擇。
他們愛的沒有阻礙,沒有顧忌。
如果他們的相遇是在畢業以后,我不敢保證他們的愛情會像劇本里那樣美好,房,車,父母就是三座大山。而決定這些上層建筑的,還有必須的經濟基礎。
不被父母祝福的愛情,就像是沒沾露水的玫瑰,也美,但不誘人。丈母娘比放心的人是女兒身邊這個男人,是的,一輩子不放心。
原來是婚姻讓兩個人去選擇住什么樣的房子,買什么樣的車;現在我們為了房子車去選擇婚姻,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你手里房子一大把,你還會選擇身邊這個女人嘛?
我也承認,難熬的是患難,不好過的是平淡,假如你的車真的像譚宗明一樣比鞋多,你還會堅持你的“審美疲勞”嗎?
現實腐蝕了人們的欲望,腐蝕了人們的追求,也腐蝕了人們的自由。
錢是努力就來的身外物,戀愛和婚姻是錯過就不會在擁有,孰輕孰重,誰該是誰的遞進條件?戀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一起,不假,我的戀愛也是為了婚姻。而沒有為婚姻準備好的愛情,靠什么打氧保鮮呢?在戀愛盡頭選擇的婚姻,是為了敷衍還是傳承,我最不茍同的是因為愛情。
我可以接受因為不合適的分手,也不能接受庸庸碌碌的相守。
“不得不”的婚姻你真的想好了嗎?你現在的選擇真的對得起當時的努力嗎?如果說婚姻真的是墳墓,我想它埋葬的是最初的心動,最初的羞澀,最初的假裝視而不見,埋葬了我們的追求去順理成章,埋葬了我們的勇敢不去面對真實感受,埋葬了我們的主動懶得去選擇。一天一天然后一生,沒有合不合適。
所以,人生需要耿耿和余淮那樣的相遇,那樣的經歷,因為這樣的經歷最真實,最純凈。也需要路星河那樣的角色出現,去襯托,喜歡的最后不一定去選擇,而在一起又不喜歡的不如錯過。
有種相遇,叫耿耿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