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感覺自己都是分成兩個人,群體中的自己和獨處的自己,有的時候很佩服自己,社交時候如蛟龍戲水,孤僻起來又可以非常的不像話,然而獨處時候最是自得。
想了想,如果把每次獨處時的頭腦風暴都記下來,應該可以出書了,但根據最新出的規定,大概要是禁書,畢竟充滿了高度個人主義的自私欲望。
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養成的習慣,在我淺薄的記憶里搜索了下,大概最早是小學四五年級,連續一周在回家的路上思考 我活著的意義和以后會怎樣死去,當時對一個十歲多點的真小孩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在數次走著走著撞樹之后,最終得到的答案是談戀愛了再想吧和安樂死。
自此之后,貌似活著的意義這樣的究極人生命題成為了每次我迷茫時的最后一問,就在剛剛回家的路上,我看著梅雨季第一次放晴的天空,想到了今天早晨半睡半醒間的夢,想到了昨天看的旅游攻略,想到了昨天看的思修和法律基礎上的矛盾,想到了第n+1遍問自己這個問題。近年來,基本是上大學以來,我的答案最終歸結到享樂主義,懶得把腦中幾萬字的頭腦風暴寫下來,概括下基本上就是浪一生,死在路上,萬分拜托并努力著不要長命百歲的死在病床上。
但是,真的很麻煩啊。
要去說服父母,說服的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啊。很痛苦。幼小體沒心沒肺時候的我,覺得獨生子女是很棒了,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但從開始懂事起,自然而然會感受到從無形到有形的壓力,父母無時無刻只注視著我一個人,餐桌上永遠是我愛吃的菜,我隨便夸下一個菜,可能后面一周天天都會出現......高考填志愿時候完全不會填外地,和我說一句“父母在,不遠行”,愛與壓力并存,快樂與痛苦也時常成正比,所以常常陷入矛盾痛苦的深淵里,但每當這種時候,哈哈哈哈哈我一般還想著我原來還是個孝順的人啊,并不是如我想象中的自私。
想到了小時候有次被我媽打了,非常想要離家出走,一邊理著東西,一邊開啟想象,想著離開家以后,爸媽一直找不到我,和伍子胥般一夜白頭,再次看到我時候會是如何的悲痛之后,我決定不走了,打開房門看著仍然在怒火中的我媽,以著某種憐憫的心態看著,覺得是我自己的選擇拯救了她,給我腦袋中的離家出走畫上了我認為完美的句號。
從小到大,經常聽到我媽對我說的一句話“你為什么就是和別人不一樣”
說實話,一直覺得是贊美,我個典型水瓶座真的就是這么奇怪呀。但從中國父母的角度考慮,并不是我“不一樣”啊,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啊,而我只是不具備中國父母喜歡的乖巧聽話而已,你們所說的“一樣”只是你從不一樣的人中抓取了你所喜愛的統一性格。
當愛超過一定尺度,成為束縛時,是會令雙方都疲倦的。
當所有事物,都打著“以愛的名義”,也是可笑的。
所以,下輩子我還是當只貓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