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自己寫作的時候,往往苦于沒有素材,而不得不絞盡腦汁的去挖掘,甚至去制造。
其實,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可以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或長或短。
有的故事,可以包括你一天的行程;有的故事,卻可以囊括一個人長長的一生。
在讀大冰的作品《好嗎好的》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故事長滿天涯,包括你和你的故鄉(xiāng)。
是的, 你所經(jīng)歷的當(dāng)下,過去和未來,便是故事的一部分,而自己卻忽視了。
朋友圈曾有一位男性朋友,為了找到寫作靈感,背包來到千里之外的另一個城市。這座城,和自己生活過的城市迥異,新城市中生活節(jié)奏快,來往的車流和人群對他來說都是新鮮,他開始猜想這川流的人群背后的故事,用粗糙甚至有些拙劣的語言去編寫一些小故事。更為甚者,為了求得文字閱讀上給讀者帶來的刺激感,他很是冒昧去找有過一面之緣的一位女性朋友,求她收留。當(dāng)時這位女性朋友在同一座城市里培訓(xùn),住的是賓館,而他卻退掉自己的賓館房間,去找這位女生合住一間房,理由是女生是公司出錢培訓(xùn),一個人住標(biāo)間太浪費。毫無疑問,女生在得知來意后,把他拒之門外,并在微信把他拉入了黑名單。這位男性朋友很委屈的把這段經(jīng)歷寫出來,并公布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文章很長,我看到半截,便退訂了公眾號,并把他的微信也設(shè)置成了黑名單。
或許我的想法和那位女生一樣:你把隨便當(dāng)成故事,我卻把你的隨便看作是一種沒有教養(yǎng),你可以沒有教養(yǎng),我卻可以沒有底線;你可以把這女生當(dāng)成不解風(fēng)情的故事來寫,而我完全把你當(dāng)作事故來處理。
如此,朋友難做。
朋友的“朋”字,從結(jié)構(gòu)上看是二“月”并行。夫妻講“舉案齊眉”,而好的朋友則是相互尊重,你連尊重都談不上,還談什么朋友?
好的故事從來都不是這么寫的,好的段子也可以在生活中隨手拈來,主要看你有沒有足夠的觀察力。
木心先生在一篇小短文中,寥寥幾字,便把一頭驢子吃水蜜桃的滑稽場景寫的栩栩如生,令讀者噴飯;也可以寥寥數(shù)語,把一本書的精髓分享給讀者,若想得其中之妙,還需通讀《文學(xué)回憶錄》,他筆下的故事,星星點點卻形成燎原之勢,讓人讀來回味猶甘。
好的故事,大抵有三個來源:一是回憶,二是書籍,三是目下的生活。
美國小說家威拉·凱瑟說的老話好:作家筆下的素材大半離不開十五歲以前的經(jīng)歷。如是說,在一個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他或者她心智最為澄明時期,所看到的人情風(fēng)物,都在記憶中生了根,長了芽,直到多年后長成參天大樹。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的多了,文字自然如泉涌。如同朱熹所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源不斷的輸入,才能高效精準(zhǔn)的產(chǎn)出。
目下的生活,是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為什么這樣講,因為我們每天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或多或少的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從這些生活中提取所需,便成為寫作的素材,或許這些素材這會兒你沒有用,但是記錄在冊,遲早會用到。
手中所記錄的文字,多少都能用到,遲早會出現(xiàn)在你的文字之中,所以記筆記是為綱要,記日記,記讀書心得,記回憶的點滴,這些記錄便成為流淌在你文字中的小故事,讓你的寫作熠熠生輝。
故事長滿天涯,愿你隨手可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