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連續的霧霾天氣刷爆了朋友圈,圖片,調侃的段子層出不窮。
晚上回到住處,看了下微信群。在老家的親友紛紛曬出了這種食品
咦,這不是南瓜粑嗎?又到冬至了?
看了下日歷,今天果然是冬至節。
在老家,一直流傳著冬至吃南瓜粑的習俗。據說南瓜益氣養血,明目養顏,是一種難得的健康食品。更有冬至吃南瓜,來年不得眼病的傳言。
是否會有那么神奇的作用,我也不知,但諸多資料記載,南瓜確實能益氣,更有資料里說多吃南瓜能抗癌。但南瓜在我們那里整個生長過程中,無農藥,少化肥確是不爭的事實。最多在還是在瓜秧時每早要用柴禾灰撒在葉上,用來防治黃煙子(一種蟲的名稱),形式螢火蟲。
南瓜也是一種多用途食材,南瓜嫩葉(我們叫做方瓜頭),可以做菜,撕去嫩莖皮,洗凈揉碎,加青椒豬油大火炒熟,是很多人都愛吃一道菜。更因為嫩葉含大量的纖維素,多吃此菜對腸胃確有好處。
嫩南瓜也可做菜,用沒黃的南瓜去瓤去籽切絲炒菜也是不錯的一道菜肴。
然而冬至吃南瓜粑的習俗在老家由來已久。
在南瓜收獲的季節,選一些顏色深黃,表面有白粉和很多的小突起的疙瘩(俗稱癩子瓜),單獨注意保留。用來做南瓜食品,有南瓜粥,南瓜糊,南瓜疙瘩,南瓜粑。怎么樣,種類夠多的吧!
快到冬至的時候,人們都會準備些米粉。我們小時候,米粉是需要用石磨來磨的。
那時的我雖然比磨檔子高不了多少,但為了喜歡吃的南瓜粑,還是會很賣力地幫忙大人磨磨,有時也會下磨子(給磨盤眼里下料子),也經常會由于出手不準被磨手把手打得生疼。
冬至當日,母親就把保存完好的南瓜削去外部的硬皮,剖開,去除內瓤和瓜子。瓜子洗凈粘連的瓜瓤后曬干炒熟也是一種美味零食。
把清理完成的南瓜切成瓜片倒入鐵鍋內煮熟,并用鍋鏟把南瓜片踏成糊狀。稍事冷卻之后,倒入磨好的米粉和勻,揉成面團。愛吃甜食的還可以加入適量的紅糖或白糖。
然后就可把面團揪成大小合適的粑坯子,稍做整形,便可在鍋內蒸熟。
現在有了電餅鐺,做南瓜粑就更容易多了。顏色和外形均好看得多了。
當然,蘿卜青菜是各有所愛,并不是每家都愛做南瓜粑的。于是做了粑的人家大都會給左鄰右舍送去幾個嘗嘗。
我老家村里的秀華大嬸家是最愛做南瓜粑的。印象中每年她家都會在冬至做南瓜粑,并且會給鄰居們送上幾塊。有幾年湊巧冬至在老家,都能很幸運地吃上了她家做的南瓜粑。
現在已好多年冬至不在老家了,也就吃不上這香甜的南瓜粑,看著朋友發的照片,真想吃上一個。但終究路隔太遠,想吃也吃不上。
一種食品,一個回憶。曾經吃厭了的東西現在想起來都會是種無比的美味。
究竟是物是人非,還是物以稀為貴?或者兩情皆有。曾經的朱元璋皇帝還有個裴翠白玉湯的傳說,更何況為普通平民的我們。
但是一種習俗的傳承必有可取之因。現在的年青人已沒有了許多風俗習慣,城里的生活改變了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涯。或許,不久的將來,許多的農村里的物件人們已不知叫啥,就不用說用了。
當然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現在還似以前挑水做飯,砍柴燒鍋你愿意嗎?
但愿是美好的習俗我們傳下去,不好的風俗習慣我們改變它!為了未來的更加美好,我們是否要做些什么?
呵呵,南瓜粑,有愛吃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