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007——379 6班2組的杜昆松。很高興在今天這么重要的日子里跟大家分享寫作踐行100天的自我成長經歷。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題是接納。
為什么要談“接納”呢。因為昨天在想分享活動的主題詞時,這個詞在我腦海里徘徊了許久。我覺得寫作踐行這100天來,我比以前更容易接納自己和別人。
“接納”這個詞,其實大家都聽過,這個概念來自于積極心理學。簡單地來講就是與自己的不足共存,承認有些事你無能為力。
先跟大家談一談如何與自己的不足共存。剛加入6班時,我的寫作熱情很高,第一次作業雨前1周就把文章寫好了。我的第一篇文章題目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篇文章寫的是我訂閱李笑來老師《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半年多的思考與踐行。寫完這篇文章以后,我自我感覺非常好。可是后面幾周的情況就越來越慘,基本上都是是臨到交作業前一兩天才去趕。這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工作太忙,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開始動筆總想著,今天離提交作業還有幾天時間,不用那么著急去趕。于是,寫作慢慢地成為我的負擔,我漸漸失去了用寫作記錄生活的初衷。
5月28號那天要交作業時,我埋著頭、趴在桌子上趕了一下午,可是我的思緒越寫越亂,一直熬到晚上也沒寫出什么東西。我感覺自己快要崩潰,我實在受不了了,無奈之下我向組長申請將我的身份轉為圍觀。第二天值月生胡瑋瑛姐姐找我聊天,她指出我問題的所在:我太著急著想把文章寫好,其實在我這個階段,完成一篇文章要比把一篇文章寫好更重要。
我仔細地琢磨這句話,發現我之前寫作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寫得太少,寫得太少導致倒逼自己的輸入很少;其次寫作的時候本想描述一個觀點,可找到合適的詞句挺費勁;最后沒及時提交作業的時候,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在心態上接納自己。我心里這樣想:我的寫作之行才剛剛開始,未來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我沒必要著急著改變現狀,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寫作,慢慢地突破,小而精地成長,總有一天一顆不起眼的小種子也會長成蒼天大樹。于是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先養成每天持續寫作的好習慣,不管工作多忙,把作業完成再說,有余力再進行修改,平時多閱讀,增加對生活的體驗。
在這里我插個題外話。最近我閱讀多羅西婭·布蘭德的《成為作家》這本書。它里面介紹了一個持續寫作的好方法:“比你習慣的起床時間早起半小時或者一個小時,不說話也不看任何書——立即開始寫作,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第二天早上又重新開始。
只要你面臨才思枯竭的危險,就記住把鉛筆和紙準備在你的床邊,起床就開始寫作。”我覺得這個方法不錯,大家可以嘗試嘗試。
說回正題,經過一個多月的寫作踐行,我慢慢地找回了當初寫作的動力。上次提交的作業還被二組的小伙伴推選為本周推薦文章,我非常非常地開心。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話是:承認有些事你無能為力。“接納”這個詞延伸出去,可以理解為承認你跟你身邊的人存在差異,你需要做的就是與他們和平共處。
我自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自從成年后我與父親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在我看來他思想保守陳舊,為人古板,又特別容易滿足于現狀,我跟他是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不怕大家笑話,我曾經試圖改造他,但往往事與愿違;也曾經一言不合就在飯桌上拍著桌子跟他吵起來。
我曾經在得到的《關系攻略》專欄里面留言,在通過寫作理清自己思路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我跟父親的種種矛盾根源之一在于沒有深入理解“接納”這個詞語的實質內涵。什么意思呢?以前我明白父親的思維模式及行為方式跟我有很多不同,但也僅僅只是停留在“明白”這個層面。現在我知道我不可能改變他的一切,也沒這個必要。我只能“求同存異”,尋找共同話題,與他和平共處。后來我看到一位戰友寫了一篇他與父親的文章,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動,文中有一句樸素的話讓我印象深刻:父親就是一直照顧著你,保護你的那個人。那一刻,我想起小時候,父親披著雨衣、騎著自行車往返于單位和家的身影。
我慢慢地學著跟他交流,我嘗試著控制自己情緒,因為我知道接納他其實沒有這么困難。
最后我打算用一句知乎上看到的話結束這次分享:真正的進步不是焦慮的自我懷疑,而是帶著自我接納體會進步的喜悅,不是被自己的不滿和焦慮驅趕,而是被美好的目標驅趕;真正的進步不那么著急,我們默默努力耕種,耐心等著它開花結果。
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