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簡友立香老師的文章《馬大娘》之后,感觸很深,亦有一些想法想要表達出來,借以撫慰自己感動的心情。
百善之首,以孝為先。
三字經有云:“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二十四史》中亦有王祥臥冰求鯉的美談。古往今來,孝悌之義不勝枚舉。然印象最深的,卻屬王陽明對于孝的定義和詮釋。
傅鳳是王陽明的一個心學門徒,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年邁的父母和傻子弟弟都需要他來養活。他決定放棄心學,不顧性命日夜苦讀,希望能考個進士,有個一官半職好來養活父母和弟弟。
然而因經常吃不飽,再加上學業辛苦,傅鳳患了大病,臥床不起。但他仍然堅持讀科舉之書,王陽明的弟子們都千方百計勸他要以身體為重。傅鳳很苦惱,于是請教王陽明。
王陽明對他說:“你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卻沒有得到官職,而因為身體很差,你不能照顧父母兄弟了,可能還要讓他們來照顧你,你這不是盡孝,而是大不孝。”
傅鳳潸然淚下,請王陽明給他出個好主意。王陽明說:“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讓父母擔心。知道了這個,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順父母了。”
可以看到,王陽明心學中所倡導的孝的問題,其實就是一門不讓父母擔心的學問。良知告訴一個人,孝順父母的終極目的是讓他們心上安寧,物質條件還在其次。這其實就是感應,人世間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實是兒女平安,錦衣玉食并不重要。將心比心,我們希望的其實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
有兒女的人都知道,孩子的健康和平安是父母最看重的。孩子跌倒了,父母會心疼,孩子生病了,父母會在三更半夜背上孩子就去醫院,甚至希望要是自己能替孩子生病該多好。我自己經常告訴孩子,在外面最重要的是保護好自己,平安健康最重要。我想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和我一樣的心態。
作為子女,我們會盡量做到讓父母心安,同時我們更要讓父母身安。
父母都是這樣,有問題都是自己默默扛著,不愿讓兒女知道,唯恐兒女知道會恐慌。我父親去年在老家騎三輪車時,把腳撞骨折后卻不告訴我,后來我姐知道后,他還交待不要告訴我。但我知道,這個時候的老人心里是最渴望兒女在身邊的,哪怕每天打個電話聊一會兒,就會覺得很幸福,這一天他們都會很開心,心情的療效比藥物作用更好。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打攪兒女的生活,兒女不能只顧打理自己的生活,要安排好父母的衣食住行,不要讓他們為困難犯愁。父母養我們長大,我們習慣了向父母伸手索取。不能忘了,年邁的父母也需要我們去照顧,精神上和物質上都要安排妥當,經常抽出一些時間陪陪父母,或者打打電話,讓父母感受到我們就在他們身邊,這能給到他們最大的力量和溫暖。
我媽身體不好,在今年六月份,有人讓我父親給我媽算個命,結果算命的告訴我父親說我媽過不了六月,把我父親都嚇哭了。因為我前面剛回去看過他們,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就堅持讓我姐把我媽送到醫院,并每天都和他們通電話安慰并鼓勵他們,我能感覺到他們的心情每天都在變好,結果自然是一切都好。
歌德說:“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小時候,我們可以問父母一百遍一個簡單的問題,父母會耐心給我們解答一百遍。小時候,父母會讓我們吃好穿好,讓我們身體健康。
長大了,我們嘗試著耐心回答父母問的簡單問題,兩三遍足矣。在我們自己衣食住行無憂的同時,也做到讓父母既心安又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