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三天,終于盼來我們本學期的第一堂課,這種感受在被課程填滿的上學期是不敢想的。
課上聊到的一些內容不禁讓人感慨。之前總覺得新文化運動時期是大學乃至中國文化的一個小高潮,那個思想碰撞交融的大時代才應該是我們的心頭所好,但是今天聊到的一些內容,竟讓我感到就算是改革開放初期,物質匱乏、百花凋零,也能讓人心馳神往。
那個年代物質如何匱乏?老師記憶力很好,她告訴我們:那個時候,她上高中,吃的是非常粗糙的面餅,吞咽的時候甚至會咯到嗓子。那時,她真切地體會到什么叫難以下咽。餅太干,就著兩分錢的菜湯,其實是醬油湯上浮著兩篇菜葉,菜葉上有時會有蟲子,湯底會有泥沙。那時,沒有學校電視、電腦,更不可能人手一部手機。
但是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精神卻富足。那個時候,吃一頓美食所感受到的幸福可以持續到幾十年后,好像那種美好的味道還在唇齒間蔓延。那個時候,老師沒有特別的愛好,零花錢都用來買書,魯迅全集、莎士比亞全集、四大名著,都是在大學時期讀完的。那個時候,文學沒有這么高的商業化,做研究不是為了榮譽和金錢。
老師說,要像90后的我們學習,學會去享受高質量的生活。我們父母,更貼切的是我們的爺爺奶奶那一代人,真的是窮怕了。我的奶奶現在還經常買一些特價卻不新鮮的水果,即使她不缺錢,也知道不新鮮的水果要差一些。現在的我們早已可以吃飽穿暖,于是我們便想在自己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舒適。
但是當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足的時候,我們也迷失在這大千世界中,生活看似豐滿,其實有些虛胖。一部充滿電的智能手機可以消磨半天甚至一天時光,我們瀏覽著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碎片化信息,最終卻如竹籃打水,空嘆江水留不住。
我們的大學生活很豐富,社團活動、同學聚餐、談戀愛、做兼職、也有不少人沉迷于虛擬世界,追劇、打游戲。仔細看來,難道真的是我們的時間不夠用嗎?
外界的誘惑肯定是很大一方面原因,但是既然我們已經長大成年了,就應該具備抵擋誘惑的能力。那么,空閑時間是玩手機還是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就看我們的選擇了。
其實,應該學習的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