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去數別人兜里有多少錢│研究生入學考試、導師與學生,及其他

原創 2017-07-28 姜汪維 經典新知生活

圖片發自簡書App

研究生入學考試主要是導師選學生,這一關相當重要,甚至有人說,只要導師相中你,一切都不是問題。——排除特殊情況,這個觀點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我帶的學生每年都有1/3以上考取研究生,經過他們的反饋,以及自己的親身體會,基本認同這個說法。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讓導師“相中”你呢?

1

很多人急功近利,總想聽過來人的“干貨”,然后以為按圖索驥,照葫蘆畫瓢就能行,實際上這很危險。就像書販子經常出什么指南之類的,并不是為了“指南”,而是忽悠你的錢。所以,咱今天不這么玩,先平心靜氣學學人家大牛是怎么做的。

公元1056年,四川眉山人蘇洵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一起去河南開封準備進士考試。當時他們有兩個問題需要克服:一是導師不熟,需要去毛遂自薦,甚至登門拜訪;二是整個宋代在朝廷做官的江西、浙江人比較多,圈子不大,而三蘇是四川人,如何進入人家那個層面,獲得別人的認同和接納,需要好好思考。——這兩個問題與今天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情形是不是有點相似?

所以人家老蘇帶著兩個兒子頭一年就出發了,然后在京城混臉熟,讓人家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那時候沒有微信、qq,見面機會也很難,只能是寫信。于是蘇洵就寫了一封信給歐陽修,因為歐陽修是當時的主考官之一。這個信就相當于書面面試的材料,其內容就顯得相當重要。他主要寫了三個方面,結合現代語境,可以這樣理解以供我們參考:

一是講現在的學術研究動態以及標志性成果,以及對幾位代表性人物的認識,最后歸結到對歸入導師門墻的渴望已久。

二是將導師的研究成果放到整個學科體系和學科建設的要求中去認識和評述,同時,講與自己志趣、方向的耦合程度。

三是講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特別是近幾年的研究成果,挑選兩三篇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匯報。

整封信的目的無非是想讓導師高抬貴手,為之后的正式考試多給點分,但是卻沒有一語道破,只是講自己的求知若渴、十幾年如一日的砥礪前行。那時候,蘇洵年齡偏大,年輕時沒有養家之類,因此四處悠游,荒廢光陰較多,他自己說25歲才開始好好學習。因此在那么多應試考生中,前期基礎不占優勢。

第二年,他兩個兒子同榜及第,轟動京師,連皇帝都知道了這父子三人。老蘇一看給兒子的道路都鋪好了,做父親的盡力至此,此生無憾!于是不想考試了,后來只是經人舉薦,做做文化部門的幾任小官而已。

但是,經過對比蘇軾和蘇轍的自薦信和錄取之后給導師的感謝信,比如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軾《上梅直講書》,你會發現,兄弟二人應該是受父親指導過,基本內容都有相近之處。基本上都是講自己對某一研究方向的見解,相當于給導師匯報自己的研究基礎和今后的研究計劃。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浮言吹捧就行。——導師何等智慧之人,能讓你那么哄?

前段時間,網絡上瘋傳袁勁梅教授寫給自己被開除的研究生的信,其中有幾句話值得我們深思,由此來深入認識導師與學生(特別是博士生)的關系:

“你很難過,我也很難過。一個教授,一輩子培養不了多少研究生。”

“要想從我這里得到學位,你必須達到這些標準,我不賣學位。我的知識可以無償貢獻給愿意跟著我一起尋找真理的學生,但不做交易。”

“做學問的人所必需的聰敏。這種聰敏就是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的無知。”

“我不培養產品推銷商(不會),也不培養嘩眾取寵的網絡編輯(沒能力)。”

“學術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想用社會名人來襯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騙人,要么是騙自己。”

2

第二個問題:如何讓人覺得你有培養潛質?這當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是其中有最核心的東西,那就是看有沒有運用專業思維探索專業問題的能力。

因為專業研究實際上是一個技術活,一是要學會專業語言,會運用專業的符號系統去進行表達;二是要體現專業思維,跟前輩學人能在一個頻道上對話。比如我們經常講“隔行如隔山”,明明寫的都是中國字,但若不是一個專業的,你就是看不懂,個中的原因大概即在于此。

所以,我覺得是不是得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克服平時寫總結、講故事的工作習慣,認真學習學術論文的基本表達和行文規范。老實講,寫總結主要是套路,就像算盤珠子似的,上面講什么,下邊就應什么,強調的是任務完成情況,不需要那么多創新創造。偶爾看見一些“一個中心,三個平臺,五個抓手”所謂“一三五”工作機制之類的總結,實際上其內部構架之間毫無邏輯可言,只是一些貌似花哨而實為平庸的羅列。講故事也是如此,側重于現象描述,并非一兩句“卒章顯志”就能揭示規律。寫學術論文實際上是用專業語言將對某一問題的思維過程表達出來,文章的水平直接顯示的是作者的思維能力。——這顯然不是工作總結,也不是講故事。如果一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欠缺,除非他的直觀能力超群,否則只能看到眼光所及的部分,永遠看不到眼光未及的部分。而且,對眼光所及的部分,很多也是熟視無睹。

二是學會問“為什么”。“你為什么要讀研究生?”“為什么要做這個項目?”,這大概是導師向申請人,以及申請人自己都應認真思考的一個貌似簡單而實則深刻、嚴肅的問題。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更多的是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資格申請人),提出一個好問題,比口若懸河引述這個那個的觀點更會讓導師覺得孺子可教。我們很多人都在講“問題意識”,其實僅有“意識”顯然不夠,還需要學會選問題、提煉問題、掂量問題(此處受北大周其仁教授觀點啟發)。換言之,經過大量閱讀,結合自己的經驗感悟,我感覺這是一個好的問題,但是之后得見很多人,讀很多的東西,慢慢拉升視野,于是就開始提煉問題、掂量問題,接下來根據一個個小問題搭建構架,逐漸形成一個大一點值得做、足夠做的問題。這個過程中,導師是指導我們“選問題”的,其他的事情得我們自己來做。

三是專業閱讀不同于日常閱讀,得帶著學術追溯的意識去讀。清人章學誠在《校讎通義》中提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以作為目錄學和校讎學的研究方法,但對其他學科研究仍有指導意義。顧名思義,“章”有條別闡明的意思,“辨章學術”,就是將千頭萬緒的各科學術條分縷析,辨別清楚;“鏡”即鑒照比較,“考鏡源流”,就是撮取古今學術發展的史料,通過比較鑒別,溯其源流正變。這八個字就像一個坐標系,啟發我們要將研究對象放在當前的研究熱點和學術史的研究成果一橫一縱兩個維度去考量,由此找到準確定位,才可以讀出有價值的東西,做出有價值的成果。有很多人寫不好綜述,大概是這方面出了問題。

3

從少年時代開始,我就喜歡打籃球,我們周圍喜歡運動、健身的朋友不少。運動不但給我們做事的好身體,而且頂級運動員的成長也會像朋友一樣給我們人生啟迪。所以,最后我想借斯蒂芬·庫里(Stephen Curry)的一句話來做今天思考的總結:

“你永遠別去數別人兜里有多少錢,你要做的就是掙好你那份錢,并且好好管理它。”

庫里在過去4年時間里,他一直只能拿中等偏上一點的工資,而他卻是MVP,NBA總冠軍獲得者,理應獲得最高年薪。可正是因為他的專注和犧牲,熬過了被質疑、被低估的時期,如今的事業如日中天,未來5年內,平均一個賽季就可以入賬前四年的總和。

——這雖然不是一個事,但是道理可觀,不是嗎?(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