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手術刀一樣的文字,剖析人們思維里的種種禁錮,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放于困惑的熔爐中反復冶煉,提煉出知識背后的知識、方法背后的方法。
上文是《精進》這本書的一段介紹詞。我對“手術刀一樣的文字”充滿好奇,于是買下了這本號稱“心智成長指南”的書。
書的作者是被公認為“知乎精神”代表者之一的答主采銅,他選取了影響人生的7個側面,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幫助讀者用持續精進的努力,撬動最大的可能性。
書中有一個章節叫“向未知的無限逼近”,作者講到發散思維時,提倡讀者用足夠多的資料去“喂養”潛意識,中止有意識的思考,隨時準備迎接“靈光乍現”的時刻。
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在閱讀時還真有這樣3個片段,與我當下的境地產生了奇妙的交織,讓我產生了“靈光乍現”的新認知。
1.關于閱讀——帶著腦子去學習
采銅在分享“直面現實”的學習方法時指出,“向自己提問是成為一名好的學習者的第一步。”
如果你是一名積極的學習者,或許你會給自己訂立這樣的計劃“接下來兩個禮拜內我要讀完《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也許你會按照計劃從頭到尾讀完它,也許你會認真地摘抄筆記、記錄心得,甚至制作思維導圖來再現書籍的知識點。
那么問題來了,世界上好的知識那么多,你學得完嗎?
這種把外部的知識經過消化后搬運到頭腦內部的過程,只不過完成了知識在不同載體間的傳遞,往往學完了之后不知道怎么用,只是增加了一點掌握知識的滿足感。
??
簡書一哥彭小六最近寫了一篇文章,標題簡單粗暴,就叫《我又寫不出東西了》。
所以,你有沒有類似的情況?
學了很多東西,結果發現卡住了。
遇到一個大師學到了一招,如獲至寶,但是靜下心來,卻發現這些武功卻無法整合。
就像你買了各種風格的家具,結果發現它們沒有辦法擺在一起,靠在一起,銜接在一起。
正如知識管理達人成甲所說:“能改變你行動的才是知識。否則,你知道不知道,毫無意義。?”
所以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向自己提問:我為什么要學這本書?將學習模式由“直接傳遞式”轉變到“主動構建式”。
閱讀時不是看這本書能帶給我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就去書里取什么。
“靈光乍現”的這一新鮮認知,給我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改變。
??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一種感覺,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會讀到眩暈、甚至想吐?
對我來說,《精進》就是。
因為它在講維度分析法的時候時候這樣的。
在舉例分析《盜夢空間》的時候是這樣的。
道理都是好道理,但對我這樣的初階閱讀者(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的人)來說,這種段位的干貨實在太難啃。
一開始,我也帶著對作者的敬仰認認真真地讀。但是在我數次想要放棄,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對“手術刀”一樣的文字有點“暈刀”的時候,剛好讀到“主動構建知識”這一段,才恍然頓悟。
我果斷放棄了原本從頭至尾的閱讀方式,而是先瀏覽目錄,找到與我當下有關聯,對我當下有用、有啟發的點,關鍵部分細讀,其他的略讀。
試過了才敢說,這真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雖然沒有逐字逐句讀完這本書,但是最終的收獲卻清晰又豐碩。如果不是這種方法,可能我合上這本書以后大腦一片空白。
所以,閱讀一定要從收獲的角度入手,而不要只圖堆積數量。
2.關于寫作——培養簡潔的表達能力
正所謂“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簡潔是寫作的主流標準。
美國恐怖小說之王斯蒂芬·金在自傳性質的《寫作這回事》一書中反復強調簡潔的必要性,他舉例說:
“把它放下!”她
威脅地叫到。“還給我,”他
凄慘地哀求,“那是我的。”“別傻了,金克爾。”烏特森
鄙夷地說。
這三句話中的修飾詞不僅沒有增加信息量,反而削弱了句子的力度,使讀者原本可以有的對人物表情的立體想象,塌縮成了一個扁平的詞匯。
法國大作家福樓拜曾經讓徒弟莫泊桑做過這樣一個練習:兩人坐在露天咖啡館里,看著路邊每天都會經過的行人,莫泊桑只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其中一個,如果第二天福拜樓指對了人,莫泊桑就會受到獎勵。
正是這樣的練習,讓莫泊桑學會了如何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出豐富的內涵。
??
采銅在書中說:好的表達,對思考強度的要求是成倍上升的,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訓練這種簡潔的能力。
簡潔并不是一味地刪減,而是某種合理的“適度”,要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入了解,找到那個正好的“點”。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在寫作的時候,就有這種啰嗦的毛病。每一篇文章都寫的特別長,甚至到了四五千字的篇幅,好像不把想法中的每一個邊邊角角都解釋清楚,就浪費了一樣。
但實際上,反復的贅述不僅僅會引起讀者的不適,還會讓自己也陷入混亂。
這就是《精進》這本書帶給我的第二次“靈光乍現”,它讓我看見了自己在寫作中最大的一個問題——繁復,進而在之后的寫作中會有意識地精簡。
3.關于清單——善用工具挖掘思維的潛力
清單是利用窮舉法來擴展思維的“強制思考工具”。
好的清單,是經過提煉的智力框架,幫助我們的思考至少達到基本的周密。
基本方法是先增后減,先盡可能地窮舉一切可能項,然后就其必要性進行仔細嚴格的篩選和合并。
尤其是第一步列舉時,不用擔心蹦出的想法是否有違和感,寧愿做到冗余或者過度的程度。
因為即便是差別非常大的東西,只要進入了同一個清單,它們就會具有形式上的統一感,不會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
書中提到一個《每周快樂指南》的例子。
第一步是列出“所有可以讓我開心的事”的清單,哪怕“把酸奶蓋上粘著的酸奶舔的很干凈”這樣的小事也不要放過。
第二步對所有選項進行篩選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可行或者最精華的部分。
沒有第三步,《每周快樂指南》已經出現啦。
于是出現了我第三次“靈光乍現”的時刻,我把這個《快樂指南》和曉多的《夢想清單》聯想到了一起。
簡書作者曉多年初在朋友圈發了一篇爆文,提供了自己的2018新年目標給大家參考。
我突然意識到,曉多用的就是窮舉法,先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想做的事情列出來,再進行分類、整合,從而得出自己一整年的計劃。
而我自己當時也做了一份清單,只是以曉多的清單為模板,修改成了女生版,卻沒有學會曉多在創作這份模板時的思維,以至于完成以后覺得這個清單的可行度非常有限。
于是我不看原本的清單,拿出紙筆一邊想,一邊列出了自己最想做的大事小事,重新進行歸類,增減,完善了我的夢想清單。
完成這件事后那種暢快的感覺,仿佛將自己從頭到尾更新了一次。
我終于體會到采銅所說:一個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腦在良好思維工具的輔佐下,在持續不斷的行動的打磨中,會強大得超出你的想象。
??
以上是《精進》這本書帶給我的小感悟。書中精彩的內容良多,而文章挑選的3個“靈光乍現”的片段給我帶來了真真切切的改變。與君分享,與君共勉。
歡迎讀過這本書的朋友也留言分享你的“靈光乍現”的時刻。
- End-
作者:菲比Woo,獅子座小仙女,可以很正經也可以很逗b,治愈你的不上進,以后可能會講很多很多故事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