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語文老師告訴我們,“但是”這個詞表示前后內容的是轉折關系。如果你接下來要表達的內容與前面的內容在邏輯上構成轉折,例如,表達不同的觀點時,就可以用“但是”二字。
我相信大家對于“但是”二次都非常熟悉,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頻繁用到:“我很想幫你,但是我現在很忙啊。”、“他是犯了些小錯誤啦,但是我認為他工作也很努力啊。”、“穿秋褲是不好看,但是天冷不穿秋褲你會生病的啊。”……如此等等。兩個字非常好用,表達觀點也十分清晰。
麻煩的是,在日常的溝通中,我們時常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即要明確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又要最大程度上顧及對方的面子,給予認可。于是,我們學會了“先揚后抑”的說話方式,即先認同對方的部分看法,表示贊賞,接著再做一個語氣轉折,表達不同的觀點。你看,這樣即顧及了對方的面子,又表達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兩全其美。這樣的說話方式看似精致和面面俱到,仔細想來,卻時常遭遇聽話者的不買賬。我們會感到很詫異,為什么呀?我明明已經先認可你了,才再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的。已經這樣給足你臺階了,你咋還不能接受呢?太過分了吧。
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樣“先揚后抑”的說話方式為啥時常不奏效。從溝通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表達對對方觀點的認可,即“揚”的部分時,我們與對方站在了一起,心理上我和你是自己人。可是,當我們為了表達后面不同觀點,即“抑”的部分而說出“但是”這個著名的轉折詞匯時,此時不管我們接下來說的是什么內容,“但是”這兩個詞已經把我們和對方放在了對立面了,同時讓對方在心理上預警:他要不跟我站在一起了,他和我不是自己人了。于是,你作為他的心理認知上的“別人”,說的任何內容對方自然都無法接受了。即便在前面你費盡苦心做了很多“揚”的工作。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那么,怎樣表達才能夠平順過渡,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我們“抑”的部分呢?很簡單,不要在形式上把我們和對方放在對立面就好了。舍棄“但是”這樣的轉折關系詞語,而使用“同時”這樣的平行關系詞語。當我們說“同時”的時候,是在表達前后內容是并行的關系,在心理認知上是同等的地位。這樣對方就會比較容易接受。譬如,拿今年很熱門的“傅園慧洪荒之力事件“舉例好了,很多人在指責傅園慧作為國家隊代表,在奧運會賽場面對媒體的表現不夠“正統”,太過個性和活躍。而你卻有不同的看法。此時,你可以這樣表達:是的,當我看到傅園慧作為國家運動員代表在媒體前表現的那樣不端莊,我內心也是與你一樣感到難以接受的,因為這和我們以往對于出門就代表國家形象的運動員的印象有很大反差。同時,我也注意到,傅園慧作為一名90后年輕運動員,平時訓練非常刻苦,對于這次比賽也是極度重視,即便身體不舒服也堅持比賽完。我想,這樣的過程帶給一個年輕的運動員的成就感與喜悅,也正是她在鏡頭面前如此忘我的表現的原因吧……
你看,用了表示平行關系的“同時”二字,而不是轉折關系的“但是”,在表達上,語氣就會差很多,也更加容易獲得對方心理上的認同。讓不同觀點的交流,變得更加愉快。
當然,這里也要說明,不是所有的場合表達不同觀點都適用“同時”。大家可以靈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