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好好的拍一部電影,討好所有的觀眾有多難?
相反,韓寒并沒有要去討好所有的觀眾,所以他以很低調但又放肆的姿態,講了一群青年人乘風破浪的故事。
從《后會無期》到現在的《乘風破浪》,韓寒用他寫文字般的隨性和天馬行空,些許給了我點驚喜。
說不上到時有多么喜歡《后會無期》,但想起來的時候還是會覺得電影里的臺詞、舊舊的畫面,讓人有些模糊的記憶,偶爾會忍不住想再看一遍。
如今《乘風破浪》也給了我這樣的感覺。
《乘風破浪》在賀歲片中難得走的不是無厘頭和魔幻的風格,并沒有最美好的結局,也沒有色彩鮮艷的畫面感,所以電影開始我會覺得和大過年的喜慶會不會有點違和感。
好在韓寒在感覺起來經不起推敲的劇情里,融入了可以讓人啼笑皆非的演員臺詞和表演形式。
在敘述故事手法上,用穿越的方式去到父親的那一代,這種方式的確是我開始沒有想到的,原本還以為只是一部線性的、關于青春的故事。
如果講情懷,當然以韓寒對青春的把握,我也相信他能很好地駕馭好徐太浪和徐正太的故事,但如果真的只是普通的線性故事,那可能電影里的笑點就會大打折扣了。
使用的穿越的方式,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梗變得更加自然。從徐太浪第一次回到過去,看到自己父親徐正太開始,各種爆笑的劇情就一直延續到了電影的最后。
當然這些笑點都是語言和演技,以及剪輯手法給人的直面感受,可能單把臺詞拎出來,并不會讓人覺得會多么有笑點。
《乘風破浪》在故事上,是以懷舊的情懷去講述一群人成長的故事,正是這樣的出發點,所以整部電影在布景和畫面上都給人一種經典的記憶,比如老電影《英雄本色》,BB機,碟片,以及服裝喇叭褲。
不得不暴露年齡了,這些的確都是懷舊的點睛之筆。
一部好的懷舊電影,除了讓觀影者可以著迷于故事和人物給人的共鳴,更需要能夠給人視覺上的緬懷。
其實《乘風破浪》除了笑點恰到好處的精心布設之外,還有就是故事里幾個小人物對夢想的迷茫和執著,年少的馬化騰,內心柔弱的六一,有著“歌舞廳里只唱歌,桑拿管里只洗澡”的英雄情懷的徐正太,以及永遠都只有賽車夢的外來人徐太浪。
這幫普通的人物在天臺不斷討論著夢想,卻又一次一次感覺未來那么迷茫的時候,電影里所給人的感受,就是如同無法改變世界的無奈一樣,讓人些許有些傷感而壓抑。
在一次次打斗和傷亡的劇情中,到六一為了替徐正太報仇而死去,婚禮現場和死亡現場的強烈對比,讓影片從啼笑皆非的劇情轉向了讓人悲傷的情節,《乘風破浪》的故事也到了高潮,該死的人死去,該進監獄的進了監獄。
而最美的畫面還是停滯在了那條昏暗的小巷子,幾分鐘,就看著那樣安靜的小巷子,故事才安靜的落幕。
所以這個世界并不會眷顧為夢想奔走的人,它不會報以溫暖讓迷茫的青春能夠一帆風順地成長。
印象中在結束的字幕里,韓寒用了很大的字符告誡人們不要酒駕不要抽煙不要飆車之類的話,不太記得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也許是擔心電影過多的青少年叛逆,怕誤導了00后的孩子吧。
很難說這樣的電影會讓很多人喜歡,但起碼來說,會讓大部分人買賬。
韓寒是搞文字的,所以完全不用擔心他對臺詞的詼諧程度的把控,這些從他的書籍中就能夠領略的到。
韓寒總能把一些非常大眾和平民化的故事講的風趣幽默,《一座城池》《他的國》《三重門》,我想就如同這些書的文字一樣,韓寒用電影語言來表達時,會更多利用以小見大、杯中窺人的方式來給觀眾驚喜。
有時我會真的驚喜,因為他在自己導演的電影里對每個細節的苛刻。
對《乘風破浪》里的很多場景設計都非常有深刻,而且也鐘情,比如昏暗路燈的小巷,小花的閨房,正太幫第一次喝酒聊天的天臺,小花上班的小店,徐正太和小花結婚時的現場,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正太小花六一還有他喜歡的女生四個人,架著兩臺摩托車,在一面木頭墻前微笑的靜態畫面。
在說起韓寒的《后會無期》和《乘風破浪》,當然我也會第一時間想到郭敬明的《小時代》,其實很難有可比性,因為會有人喜歡郭敬明將電影拍的和文字一樣艷麗奢華,也有人對比嗤之以鼻;也有人會喜歡韓寒把電影像玩弄文字一樣隨性的風格,但也有人對比不買賬。
所以,對于網絡上罵聲也好,贊譽也罷,都是由于自己對電影風格的喜好的最直觀表達,其實如果用心去分析,他們都很好地抓住了適合屬于他們的精準觀眾的口味,或者,粉絲。
我突然想到《乘風破浪》這個電影名稱的用意何在,誰在乘風?誰又破浪了?
如同《后會無期》一樣,如此耳熟能詳的詞,當看完電影后,感覺那么寓意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