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跟一名投資經理聊過一個話題:
不想創業的都在打工,你說一萬遍也沒用;想創業的,你說一萬遍他也是想單干。那渠道被限制到找“找熟人”這個范圍中了。
結果話題基本被轉移到如下幾類:
“你是不是搞傳銷啊,說的那么誘人?”
“給我多少工資?股份我不在乎。”
“我能去么,但是我啥也不會……”
“有夢想是很好的,但還是且行且珍惜,你說說你以前有那么穩定的生活,balabalabala……”
面對不解是正常的,老話說的好“創業是孤獨的”,但問題這何止孤獨,并且還虐心啊有木有?!
其實我想,我們似乎搞錯了一個問題,你在招聘合伙人的時候雖然不說太強制性的要求對方加入,但也不能太弱勢啊,要不然你以后咋駕馭。這些潛在合伙人的思維模式比投資人的思維模式還要硬,跟石頭一樣,你得想著如何撬開點裂縫再說,譬如:
1.我這話已經說過了,你的選擇是你的自由:
強勢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你招人又不是你應聘,該做的都做到,現在沒人吃三顧茅廬那一套,你不這么說,還能咋說?
2.最近融資計劃正在洽談,你現在來是剛剛好的時候:
雖然具有一點欺騙性,但是如果你這么去說,本身就是一個雙向發展。一方面投資方會看到你隊伍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給予對方一定信心。當然前提是你的項目真的靠譜并且有投資人相中了。
3.我不知道應該怎么繼續形容這件事,但我相信有你的助力是如虎添翼:
在詞窮的時候丟出這句話,無疑是王牌。要知道愿意跟你談的打工者,一般是不被上層領導完全關注的,你以創始人的身份來跟他這樣談,對對方認可,同時也是為自己添加底氣。我都一個老虎了,你還不幫我?
4.給你一個逆襲的機會,你選擇財富還是安逸:
屌絲都是痛苦的,猛戳痛點,絕對沒錯。
反正,基本導向就是讓你的目標人選進行思考,別讓他的大腦停下來,當思考一段時間,你這事才能算是有戲。
這是干貨啊,我大白話的丟出干貨了。求莫噴。
最后一句: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少年們,我們一起創造奇跡可好?(別打我,我只是一個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