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電影《親愛的》
這部由陳可辛導演的電影把視角瞄準了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他們沒有生理上的殘疾,有完全的勞動能力,但這依舊是一群極端不健全的人, 在這些人的家庭中缺失了一位重要的角色——孩子。有別于以往的關注失孤人群的電影,影片的重心放在失去孩子以及拐賣孩子的兩個家庭的對抗上,從兩個完全相反的角度來反應孩子這一角色在家庭生活中所代表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這背后的中國式家庭。
影片從田文軍和魯曉娟這對平凡的夫婦的視角展開,在他們的已經燃盡激情的婚姻生活中,孩子田鵬是他們唯一的聯系與希望,但一個平凡的午后,在外玩耍的田鵬再也沒有回來,失去了這唯一一根頂梁柱的田家也就隨之倒塌。在絕望與崩潰之中,田家夫婦踏上了遙遙無期的尋子之路,一路上他們結識了很多與自己同樣遭遇的家庭。而在這條漫漫長征的盡頭等待著田家夫婦的卻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當他們一路追尋孩子的線索來到一座偏僻的村落,卻看到田鵬口中的母親另有他人。
由此引出了全片的重心,作為失去孩子的田文軍夫婦,與曾經失去孩子不惜拐賣兒童也想要一個完整家庭的李紅琴之間的矛盾。更是在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矛盾,他們彼此敵視,為了孩子費盡周折,但他們卻又共享著同樣的痛苦與悲哀,無論他們做什么,無論對錯,無視倫理與道德法律上的善惡,他們的出發點都是一個渺小而卑微的愿望——對于孩子的渴望。
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中,孩子永遠扮演著絕對無法替代的角色,孩子更多的象征著一種傳承,一種延續,以及父輩生命的延長,甚至超越了父輩的生命本身。因而我們看到無數為了孩子而奉獻一生的父母,看到丟失孩子甚至失孤家庭轉瞬之間的分崩離析。
當然這部電影能夠如此的引起共鳴,除了他包裹著的深刻精神內涵之外,它的外在,即演員的精湛表演也十分的重要,黃渤、趙薇等幾位實力演員將那些表面的抗爭、深刻的痛苦、無以言說的悲哀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令即便沒有孩子的觀眾也能夠體會到那份深刻的情感傷痛。
-------------------------------------------------------------------------------------------------------------------------------------------
淺析《我們仨》
一代才女楊絳在這本回憶錄中,用一如既往地筆觸描繪出自己與丈夫以及女兒之間那些不為人知的歲月。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們看到的是熟悉的那個楊絳,筆風干練卻柔軟,以一場夢境的形式描繪自己家庭最后幾年的歲月,而在第二部分中,又轉換筆調用一種樸實無華的文字來記錄自己與先生從女兒誕生一直到先生逝世為止的半個多世紀的光景。在這一部分我們看到的或許才是這位文壇大師真正的一面,在身為俗世的重重身份之前,楊絳也不過是一位女性,有著固有的感性與脆弱。
家永遠是能讓人卸下無謂的偽裝做回自己的地方,很多人以為這個由知識分子組成的家庭會充斥著不同尋常的事,但是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平常的隨處可見的普通家庭,在這里沒有文豪,翻譯家。有的只是丈夫、妻子、孩子。這些再普通不過的身份而已。
其實在開篇的第一部分的夢境,是這位文壇大師在幾近期頤之年時對于死亡幻境的想象,行走在人世的最后,回首往昔,已經走過了太遠太遠的路,同行者皆以逝去,留給自己的時間也所剩無幾,但依舊猜不透那虛無縹緲的死亡。只用這借來的時間為同行者,也為自己獻上一篇無愧于相伴歲月的悼詞。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