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沸沸揚揚的性侵案件,讓一部分人想起了《熔爐》。
這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在全黑的寢室里一個人窩在床上,看完了全片,從最初的獵奇心理,到現在的久久不能平復,有種冰涼的無力感大面積地蔓延開來。
無力感第一次涌上來的時候,是姜仁浩被曾經的老師和律師請去的時候,這時候起訴進行到一半,保安/醫生都做了偽證,“13歲以上性侵兒童事件經協商后證詞將不再有效”被校長方利用,民秀/宥利的家人被說服協商,只剩下無父無母的妍斗和姜仁浩,面對他們給出的錢/好工作/撫養妍斗的承諾,姜仁浩都像之前一樣的溫和平靜,“對不起我有事先走了”。老謀深算的律師反問,那你的女兒呢?? 這是最致命的一擊,走出房間的姜仁浩終于抑制不住,無奈,無力,愧疚…..他的情感積蓄爆發,捶打車窗,這一段20余秒的爆發直打人心。
這個故事里大部分的人是善良而無奈的擁有者。
友真,是將善良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人物,做事直接,同情憤怒悲傷都寫在臉上,四處奔走上訴告發校長的幾個畫面連在一起,終是一次次的失望。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是她最單純的自我的表達。
姜仁浩的母親,在前半部分中一直是抱怨著生活不易只管好自己就好的世俗形象,后半部分她的反問把真相表現得露骨而傷人
“你以為我會覺得要收學校發展基金才給你的校長是個好東西嗎?”
“你以為說真話就有用嗎?”
她趕來提醒姜仁浩,
“這個孩子比你的女兒還重要嗎?”
可她還是坐在法庭的陪審團里,在休庭后送來牛奶面包,心疼眼前的幾個孩子,“那些人怎么能做出這樣的事?”
姜仁浩,整部電影中相比友真直接的情感表現,他是內斂溫和隱忍而情感漸強的,從一開始聽見廁所里的慘叫,看見被揍的民秀,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制止,再到坐在窗臺上的宥利,被摁在洗衣機里的妍斗……….民秀死后的葬禮和抗議上,一向表現平靜的他抱著民秀的遺像站在水槍下,一直重復著“這個孩子聽不見也不會說話,他的名字叫民秀”“這個孩子的名字叫民秀”,他所有的情緒涌上來,他一直在重復這句話,他說”請你們記住他的名字“,然后呢?他就被按倒了,被所謂維護治安的警察按倒,臉貼著地面,民秀的遺像落在地上,被水打濕,被沉重的腳步踏碎鏡框,玻璃裂開飛濺開,好像是叫做“善良”的這個東西,碎了。
善良,無用。
他們這一方,最終也沒能獲勝。
盡管他們戳破了對方證人的偽造證詞,盡管他們有受侵害孩子的證詞,盡管他們甚至拿到了校長性侵的錄像,然而一切,就連法律,最后在權勢金錢的利誘下,都成了虛空。
最后的法庭宣判,檢察官的“但是”結束了一切,校長方最終從輕發落,他們歡呼著,客套地吹捧感謝,回歸于燈紅酒綠,大言不慚地說“正義終會勝利”,而另一邊,律師面露難色地匆匆離開,幾十人的聾啞人陪審憤怒地抗議……
民秀,以他自己的方式,為弟弟報了仇。
善良最終沒能獲勝,只有民秀,以同歸于盡的代價,把害死弟弟的那個人也送進了火車輪下。
電影開篇弟弟臥軌后的一只拖鞋,民秀報仇后留下的一只鞋,這時候諷刺而凄愴地成了呼應。
善良,奢侈品。
“一年后”,從慈愛學堂退學的聾啞孩子有了新家,妍斗和宥利,一點點好起來。
是因為姜仁浩,友真,還有很多很多的善良,才造就了一年后的小幸福。
“世界上最美麗最可貴的反應
是聽不見且看不清的
只有用心才能感受的到”
“我們一路奮戰
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這份無用的奢侈品,愿我們都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