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中式社會里習慣用【禁止】兩字表達【不建議去做的事】或【主觀上認為不適宜做的事】,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人們對這兩個字的反應逐漸冷淡,或視而不見。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家庭模仿西式的教育方式來培育自己的孩子:用親昵的稱呼取代傳統的嚴肅自貶式稱呼;建立有規則但自由言論的而不是尊敬但疏遠的氛圍;增加了肢體的親密接觸,握手、擁抱、親吻,這三個在古時候的中國家庭中幾乎無法見到甚至會被稱為“違背禮節”的動作在今天已經是尋常。
很久以前這些原本只是天性的東西,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形成的過程中逐漸被排斥,被認為是“區分動物與人的標準”。一些觀念從某些讀了書的人的口中說出來好像就顯得特別有道理,可能也是人類某個程度上的自戀造成,禮節越來越繁重,無論內心如何萬馬奔騰,表面一定要保持標準的微笑,要考慮家族的面子,就像《權力的游戲》中展示的,有時候直抒胸臆引來的只是滿門抄斬,相信中國的歷史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認同,文明就是管住自己的眼嘴和手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有人因此做出一系列的猴子或猩猩直觀地表達了這種含義,即“看不見,聽不見,不能說,不能動”。但,什么是“禮”呢?不同的國家禮節不同,即使在中國,不同的民族禮節也不同,甚至不同的家庭禮節也不同。從廣泛的角度看,其實禮節不過是為了統一管理,“方便統治”。很多時候禮節就是說很多多余的話來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好感。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些在歷史悠久的家族里長大的人總是背負著常人少有的壓力。甚至當家族勢力不復存在,那些根深蒂固在祖輩的思想里的東西仍然一代一代地繼續傳遞,即使朝代轉換,即使生活方式天翻地覆。
很多人總用“戰爭”去形容某種生活的可怕。他們也許意圖提醒人們平凡的生活是多么的寶貴,當我們還可以和親人朋友愛人擁抱親吻,當我們今天微笑著說再見,明天還可以相見,當我們不必害怕突然的死亡或撞見突然的死亡。他們也許希望人們為世界和平貢獻一份力量,當這個世界的某些區域的確還存在著真真實實的戰火,當某些人仍然不懂如何不用武器解決矛盾,或者如何用其他方式來度過平淡的生活。但“戰爭”、“恐怖分子”不過是表面現象而已,真實埋藏起來的是人們腦子里的東西,“思想”。
人類之所以高級,不是因為有情感,不是因為有禮節,而是因為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我們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已知的他人的所見所聞,并了解到世界上還存在著更多未知的所見所聞,來判斷當下、過去、和未來。但極少數人能夠時常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大部分的我們只是行走在同類建筑起來的世界里,想到有人說過“其他動物無法建造這樣的世界,只有人類可以”就洋洋自得地認為“人類真是高級啊”。“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禮節要求下產生的謙卑往往不是真的謙卑,因而也顯得有些自傲,反復說“哪里哪里”“過獎過獎”還不如干脆點微微欠身說聲“謝謝”。禮節中說不能做的事,也總有“文明人”口中的“野蠻人”不斷地重復做著,提醒著所有的同類,“你是人類,我也是人類,但你看,我還在做著你以為只有動物才會做的事情。你能拿我怎么辦呢?禮節要求你不能做過分的事情。”
所以你懂了嗎?為什么【禁止】不管用。但這樣復雜的才是人類社會吧,不然和機器人一樣制造出來只為嚴格遵從指令,被人類管理控制的,就顯得分外單調無聊了。【禁止】一詞對機器人管用,但對隨意遵循自己頭腦意志的人類,或許“高級的動物”們應該想想更好的詞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