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只是從A到B。
地圖=跟著固定路線走,千篇一律
講者說,迷路最好,每個轉彎都是一個可能性。迷路的時候,每條路都可以嘗試。
在一條不知名的小巷中花了5刀美金享受了一頓特別美味的午餐。
有時候許多美麗的景色不在地圖上,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
復活島——默哀的石像。除了看,還要知道地標建筑背后的故事。
旅行中最大的沖擊是觀念上的。講者去印度旅行時,一位長者帶領他去到一個小石屋,里面有講課之類的活動,活動結束后每個人一碗面,但沒有發筷子叉子,他一直納悶且在等待發餐具,最后一個人抱著一堆樹枝進來,折成很多小枝,最后講者用一個小樹枝吃完了整碗面。
惰性=老人癡呆癥
走出舒適區
走出慣性思考
感悟:
的確,現在很多人旅行都是提前上網找攻略,實際的旅行安排也會借鑒多人的旅行路線,按圖索驥,跟著前人的路線走。
包括,在NZ打工度假,一些景點,都是背包客們看著前人打卡推薦選擇去的,出門旅行會用谷歌地圖導航,在不認識的地方根本不敢不用地圖,好嗎?每個人的旅行方式不一樣,作為女性而言,很多方面和男性比都有差距,如果一個女生,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印度這種,一個人在路上,任何小事情都可能給自己的生命帶來危險。結合今天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很熱的新聞#和頤酒店女生遇襲#,這個事情就發生在北京,很多時候,意外來的突如其來,一個人出門在外,要耳聽八方,眼觀四方。現在很多人只要不做其他事情,停下來的時候都會拿著手機玩兒,有時候一個疏忽,不警覺,就讓壞人有機可乘了。
所以,不帶地圖去旅行這事兒,還得看人。我仍然認為去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定要有清晰明確的行程規劃,可以在安全的時間,比如白天,安全的場所,人口多的城市,不偏僻的小巷,在這些安全條件下,扔掉地圖,和三五好友,在不認識的街頭漫步行走,邊欣賞風景邊聊天。
智利復活節島石像 圖片來自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