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21世紀正式邁入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種資訊充斥于整個互聯網。真真假假,奇奇怪怪,應接不暇。
不知何時,我們已經不再對鬼魅魍魎如何驚奇,好的壞的都已司空見慣,變得越來越波瀾不驚,甚至麻木不仁 。有娛樂圈朋友曾開玩笑的說,在這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年代,洗白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待,等下一個“光怪陸離”“橫空出世”就可以了。乍一聽,確實有一番道理。而且最近的風波也恰好無形中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也許會在某個時間點對某件事情產生一些共鳴,一些感懷。或喜悅或悲傷,或充滿希冀抑或憂郁悲觀。其實,社會本就如此復雜。在當前信息傳播如此迅速的情況下,我們單單接受某個方面的信息就已疲憊不堪。何況是整個社會呢?身心早已疲乏。有些意思的是,雖說憊懶,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愿意當一名吃瓜群眾,有時不忘煽風點火,唯恐不亂----并樂此不疲。如此一來,造就了人們在網絡上的共性:麻木,怪誕,又激情昂揚。或許只有在虛擬的互聯網中,每個人才是才是最真實的。
典型的互聯網產物今日頭條和抖音應運而生。快速的資訊,爆炸性的視頻,簡短而豐富的信息。漸漸的,我們都適應了這種節奏。所以大腦也漸漸放松了下來,隨之我們的耐心會受到挑戰。不再靜下心來去看一本書,即使雜志也是迅速瀏覽。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對青年人來說。無形之中,喪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在我們眼里,時間愈發飛快。沒有時間去認真讀一本書,沒有時間去健身去認識新的異性,更沒有時間去好好陪陪家人。因為還有看不完的精彩視頻,刷不完的資訊八卦。資訊信息無關乎真假,網絡行為亦不論丑惡美善。性本善也好,性本惡也罷。無關緊要。
尤其是大城市的白領上班一族。這些特性表現的更加瘋狂,淋漓盡致。
清晨擠上一班地鐵,站定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掏出手機----開始刷新聞,要跟上社會節奏。抬頭一看,地鐵里鮮有看書的人影。大家都在各自忙碌,日理萬機。這就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有些人會被擠到無法動彈,不經意間就瞟到了別人的手機屏幕上。明明是兩個陌生人,然后就順理成章地一起刷頭條欣慰,抑或一起刷抖音視頻,抑或干脆一起開始追劇。千姿百態,千奇百怪,千滋百味。
今天清早的時候,我就不經意間跟著一個年輕小姑娘刷了她的朋友圈。有點唐突不禮貌,但確沒有什么私密的信息。然而讓我略有驚訝的是,本應家長里短,親朋好友的地方,卻充斥各種宣傳廣告,那些A開頭的某某客戶備注也有些耀眼。
也不知為何,我突然挺同情她。北漂本就不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工作不易,生活不易。微信的朋友圈理應是聚合親朋好友,而一旦與工作牽連就會“雜亂無章”。“雜亂無章”的是我們的生活。試想一下,我們有多久沒有與家人用心通過信了?又有多久沒有和老友相約暢聊了?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北方飄雪,南方艷陽。最可怕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如此的生活。分明是熟悉的老友,親愛的家人,可相互的日常噓寒問暖都沒有。打開消息列表,滿屏充斥著金錢利益的腐朽味。難道是因為“今天下雨了,我不敢問你是否打了雨傘。因為我怕你沒有,而我又無法給你撐傘”?身為北漂的90后,處于年輕的尾巴上,不應如此“活著”。我也更不愿如此“活著”。努力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工作嚴重影響到了生活,那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所以在生活中,在微信絕大部分聊天的初衷都不應是以利益,而是以情感。慶幸的是,我的微信不需要與我的工作日程有任何糾紛。公司有自己的通訊工具,客戶也樂于保持生活距離。
畢竟微信只是一個即時通訊的工具,初衷并不在于工作,也不適合于工作。正式的工作溝通應當通過郵件,具備信用參照及法律取證資格;簡短高效的交流應當通過類似微信的即時通訊,快捷方便。那有沒有兼具兩者的應用呢?答案當然是有的。例如我在工作中使用到的秘郵,一個采用區塊鏈技術的郵箱,安全性高的同時打通了與其他郵箱的壁壘,兼具即時通訊的能力。量身定做,相見恨晚。
與好友在一起,快樂的時間占比最高。與家人在一起,安全感會達到巔峰。然鐵置久而銹,木置久而朽,水恒靜而死,土恒靜而荒,何況日尚有湮滅之時。所以不要讓他們等太久。分明思念感懷,分明千言萬語。
時光蹉跎,歲月不待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籍是人類探索的承載,山野湖海是自然最美好的饋贈。
陌生人,愿你可以享有這世間所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