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回到嬰兒的狀態,會怎么樣?
? |?作者:雪漠
★
老子說“復歸于嬰兒”,指的就是這種干凈到極致、靜到極致的狀態,“恍兮惚兮”比喻的也是這種狀態。但這種狀態不是完完全全的靜,當你進入這種狀態時,你的身體也會慢慢地發生變化,道家稱之為真氣發動。這就是“靜極而生動”。
就是說,無論你關注的是肚臍,還是肚臍往下一寸三分處,只要關注到一定程度,你的心就會靜到極致,而且,你關注的位置會產生熱量,你會覺得身體暖暖的,很快樂。這種訓練跟密乘的拙火很相似,都是調動生命本有的能量,道家稱之為真氣。一旦出現這種狀態,你就試著安住于它,不要著急,靜靜地,慢慢地,讓自己保持住這種狀態。
因為,雜念死掉時,心會非常靜,靜到一定程度,就會跟大道達成共振,接近大道,進入大道的境界。《丹陽修真語錄》中說“心死則神活”,就是這個意思。“神”是元神,它是人類最本真的智慧。
換句話說,雜念一旦消失,生命中最本真的智慧就會活起來。道家還有“一陽發動”“真氣發動”的說法,指的也是這種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進入靜態的時候,還要提起警覺,不是昏沉,更不能睡著。想象色彩是保持警覺的方法之一。如果你能想象出特定的色彩,你的大腦就是清醒的,不可能昏沉,更不可能睡著。
因為,睡眠的時候,大腦中主宰色彩的部分也進入了休眠的狀態,所以夢境一般是黑白的,沒有顏色。我們的想象力訓練中經常有火焰,也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就是為了激活你的大腦,讓你的大腦皮層變得活躍,甚至激發一些處于休眠狀態的潛能。
如果又出現雜念,也不要緊,繼續進行動態訓練,訓練到一定程度,雜念又會漸漸消失,你的心又會平靜下來。你就慢慢地延長它,不要用任何事情去打擾它,盡量不要從這種狀態里出來,將安住的時間慢慢延長。
久而久之,你對心的控制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你調心的技術也會越來越熟練。所以,面對道家的訓練也好,面對密乘的訓練也好,都不要覺得它多么神奇,或者沒什么神奇。
因為,神奇也罷,不神奇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調心,而且能通過調心改變你的生命狀態。
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變了,心變得很淡然,沒什么欲望,一直安住在那種極致的靜中,雖然在接觸世界,但外界的一切都影響不了你的心,包括你聽到的聲音、你看到的景象等等,這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且,你雖然觸摸不到大道,卻擁有大道的智慧,這種智慧你永遠也用不完。
釋迦牟尼說,大家都說他講了四十九年法,卻不知道他連一個字也沒說過。這就是智慧,心中沒有智慧的名相,也沒有法的名相,眾生需要聽什么,他就說什么,說完便放下,心中毫不牽掛。
當然,有的女孩子不一定喜歡這樣的人,她覺得這樣太冷酷無情了。她也喜歡智者,但智者必須牽掛她,而且只能牽掛她一個人,不能牽掛別人。如果智者牽掛別人,她就覺得智者不是智者,怎么還有牽掛;如果智者毫無牽掛,連她也不牽掛,她也會覺得智者不好,太冷漠。所以,“情”直接障礙了女性對智慧的理解和追求。女性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情關。
無論在哪個國家的歷史上,女性成就者的數量都非常少。為什么?因為女人天生就在乎情感,對情感的追求是女人的一種非常明顯的天性。因此,情執是女性修道者最重要的一個關口,過得了這一關,她才有可能成道,否則就成不了道。這也是“全真七子”中的孫不二一定要離開家鄉,遠離老公,自己獨自一人去修道的原因。
能做到孫不二這一步的女性太少了,即使一些女性修行者已經修得很好了,她們也有可能過不了情關。所以,“情”讓女性成為一種令人敬畏的存在,也讓很多女性活得非常痛苦。
在“情”這方面,男性比女性要好一些,執著沒有那么重,男性更在乎自己的事業,有一種沒心沒肺的味道。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男性的格局更大。當他們追求一種更大的格局,比如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時,就會放下一些東西,包括感情。任何領域都是這樣,不僅僅是修道者的領域。所以,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并沒有對錯,只有選擇,絕對意義上的完美是不存在的。
不過,雖然情是女性最大的修道障礙,但女性最偉大的也是情,尤其是女人天性中的母性。母性是一種非常接近信仰的情感,它是無我奉獻的。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往往會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
所以,如果女性能把眾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毫不造作,她就會無條件地為眾生犧牲自己,就像德蘭修女那樣,擁有一種巨大的慈悲。換句話說,雖然女性的天性中有一種障礙修行的因素,但只要處理得好,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雌”“母”“嬰兒”,或許有著一種特殊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