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也這樣每天記錄青春成長的細節,時刻凝視自己的成長,現在我們會不會不太一樣,何炅說。劉同用150萬字記載了他2004年到2013年10年的點滴,他用文字記載了他的青春,用青春告訴了我們迷茫是青春的必經之路。
每一年的文章都有屬于那個時期的回憶,幾篇文章組成了那一年的青春。緊接著的是將近10年對那是自己的故事的回憶,以及新感受。10年了,劉同從一個學渣,到考上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再到進入湖南廣播電視臺,到現在的光線傳媒的副總裁,這十年見證了他的成長。由一個愛哭的小男孩到一只沒心沒肺的賤狗。
這一路,他走得不容易,經歷過孤獨,不被理解,黑暗,無助,迷茫。可是他說: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是讓你發現光芒的機會。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你才會知道誰是你的貴人。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我在很多地方閱讀過這段話,每次都會產生共鳴。這也是我為什么會讀這本書的原因。
對比起《向著光亮那方》,這本書更多是側重于劉同內心情感的一種表達。他內心存在的狀態幾乎是每一個年輕人心路歷程。無論是別人的故事,還是自己的故事,劉同都能從中捕捉到成長的痕跡。或許我們成長的經歷不同,但是總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自己的青春。
他告訴我:本不是你生命里的那個人,就不要讓自己困擾了。要學會放手,不必抓住某人的手緊緊不放開。人生本來就是離合的過程,即便那是彼此的關系有多好,最終還是會被時間和距離斷開,這剩下一段段彼此的回憶。
他告訴我:有時候,你沒那么重要,輕一點,或許能活的更好。在踏入茫茫人海的社會之后,無論是社會競爭,還是人際交往,必然會經歷一段被放在最低處,無人問津的日子,甚至會產生一種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錯覺。那是因為我們將自己看的太重要了,于是,離別校園,投身“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后,我們會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感覺自己不被重視。將自己的位置看輕一點,我想在踏足社會后,我會輕松很多。
他告訴我:感情的開始就是一顆沙粒進入貝殼的開始,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沙粒才有可能成為一顆珍珠,叫做幸福。就像他跟秋微姐的友誼那樣,也會經歷冷戰,可是冷戰之后還是會哭著想要和對方和好。要好好珍惜能留在身邊的人,不要因為矛盾激化而斷送一段段感情。
他說成長那一刻給他的感受就是——并不是學會了避開危險,而是學會了不怕疼痛。無論成長中有什么危險,我們都必須去面對。痛過之后我們才能面對一切迎難而上,越挫越勇。
他教給我的還有很多很多,這都不是書本能教給我的。他的故事里有甜,看了我會一個人傻笑:他的故事里有苦,看了我會哭到泣不成聲。這不是矯情,而是感同身受,仿佛就是自己的青春。他說:無論再矯情再幼稚再做作,那都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我們,沒有什么好鄙視的,更不用一個激動就按了刪除鍵。要知道,你刪除的不是幼稚,而是一段青春好看的風景。所以無論青春有多么不堪,未來的我有多么難堪,我都不會放棄記錄我的青春,因為我也想在10年后和10年前的自己對話,告訴自己,誰的青春不迷茫。關鍵是10年后,我已經不再迷茫,而且有勇氣接受10年前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