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創業的幾個月后,我就慢慢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每天的記錄,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想。柴靜在給《看見》做宣傳時說:“寫本身也是一個發現自己的過程,你不寫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什么。” 回首過去的365天,一路走來,少的是一馬平川的暢快,多的是天涼好個秋的體悟。不忘初心,是我時刻對自己的提醒。
這是我上月的某天下午拍的一張照片,一個人走在路上,不經意的一抬頭,竟發現,遠方的景致是如此動人。夕陽西下,橘黃色的陽光透過犬牙交錯的樹枝,沉默如亙古的泛黃壁畫。此時的她,不同于正午的耀眼,不同于清晨的驚艷,她更多地散發出一股溫柔而堅韌的氣質。那是一種經歷后的美麗,不再躁動不安,不再棱角分明,她可以寬容的對待身邊發生的一切,然后一直一直地堅持做著自己。
這樣的一幅畫面,讓我想到了正在創業的項目,想到了我們的初心。我們希望通過打造一個人人可以參與的自我提升平臺,給這個社會輸送一種正面積極的力量。我們相信,這種力量,飽含溫度,陽光向上,它不會那么熱烈而奔放,它是一股從荊棘叢中透出來的堅強。
·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創業項目
前一段看到一則新聞,說是一位叫“咪蒙”的網絡紅人,寫了70篇文章,賺到了近百萬的粉絲。我很好奇她寫的究竟是些什么?翻看她的過往文章,大致有《你為什么是外貌協會的?》,《遇到老公打飛機怎么辦?上他》,《為什么有些傻逼一邊歧視丑女,一邊其實整容?》,《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等等,大多都是一些迎合當下低俗浮躁的網絡價值觀,寫出的一篇篇或吐槽,或譏諷,或異類的文字,以此來標榜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我沒有去細看文章的內容,也無從評價她是否真的有思想有魅力。但僅以這些標題來看,在網絡上大肆宣傳,究竟會給這個社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當我們越來越多主動或被動接觸這樣類似的信息時,我們的心態是更平靜了,還是更躁動了?
我看到過一份數據,展示的是1991年到2010年的自殺率趨勢,其中城鎮男性的自殺率波動最為異常,這說明它和某些特定的社會事件,有著極強的關聯。比如自殺率最高的2000年,是美國金融危機,每10萬人自殺16人;第二高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每10萬人自殺10人;第三高峰,2003年,沒有經融危機,每10萬人自殺9人。而在最后一年,也就是2003年,其實發生了另一件頗具影響力的事兒,也就是演藝界巨星張國榮跳樓自殺。令人驚訝的是,一位影視名人的自殺被媒體大肆宣揚后,對國民自殺率的影響,竟然相等于一次亞洲經融危機。我不禁有些,不寒而栗。
格拉德威爾(《引爆點》的作者)在世界的另一頭也曾做過類似的研究,他將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60年代末這20年間,所有刊登在美國國內幾家最有名報紙頭版上的自殺報道制成清單。然后,他將這些新聞報道與同期的自殺統計數據進行比較。結果,事實證明,自殺事件一經報道,所報道范圍內的自殺事件發生率便會立即增高。原來我們的行為,并不完全由我們自己主導。
·媒體的力量,我們不得不格外謹慎對待
我們需要去思考,如果媒體可以讓一個人輕易結束生命,還有什么是它做不到的。“咪蒙”“馬佳佳”“鳳姐”“芙蓉姐”,這些新老網絡紅人,他們都是自媒體,是那個正在逐漸吞噬著傳統媒體的后起之秀,他們已經成為了傳播的主力。
很多年輕人逐漸認可及時行樂的價值觀,他們以娛樂游戲為主業,工作學習如撞鐘,整日泡在電腦前,虛度美好的青春年華;不少年輕人對婚前試愛的思想也毫不避諱,加之頻繁更換的男女朋友,讓他們在未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提前為人父母,墮胎問題由此日益嚴重。前段時間還有個傳得火熱的網絡視頻,說是一個年輕人在地鐵隨地吐痰,放逸的行為惹來眾怒,被旁人嚴肅規勸后,他竟無慚無愧,甚至反唇相譏。我們不知道他是愚昧無知還是嘩眾取寵,但其思想被荼毒之深,應是可見一斑。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想想這些狹隘短視的三觀,這些可能造成種種社會問題的思想,源頭究竟從何而來?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自媒體紅人們,他們又能否承擔起他們應當承擔的,凈化社會不良風氣的民族使命,讓媒體的逐漸轉型,變得更具其社會價值?
·我們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發人深省的正能量
胡適先生在北大演講時說過:“你們不要總在爭自由,自由是外界給你的,你們先要爭獨立,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然是奴隸。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見,一點點像剝筍一樣,一層一層剝開,露出他里頭很鮮嫩很青的那個勁兒。”
我想這正是我創業的意義所在,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人獨立思考的平臺,減少社會的染缸對人們心靈的侵蝕。我們堅信行動的力量,相信以事練心也可以提升一個人自身的正氣。我們會盡我們所能,幫助用戶找到成長的動力和方法,我們希望能給這個世界帶去不一樣的色彩。
若是有一天我們足夠幸運,在這個平臺上,人們開始找到了人生的希望,明確奮斗的目標。他們自發地改變自己,珍惜生命的每一刻,踐行屬于自己的理想。我想,那將是我們在播下種子后,真正可以收獲的一刻。
希望那一天,我,可以堅持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