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翹蔓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單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俠義之人愿意為理解自己、是知己的人去死。然而何為俠義之人,何為知己,又為什么他們愿意為知己而獻出知己的生命。理解了這些問題才算真正領悟了這句話后面蘊含的精神內涵。
“士”是春秋戰國時期典型的知識分子代表,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這個時代的文化觀念。此時的文化觀念很難用某一派別來代表,但不論是追求哪一派別的士人,他們身上都會有一種執著,甚至更傾向于偏執,對于他們認定的理念、信念會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而這種理念便是所謂的義,對事要做正義的行為,為人做正義的代表。這便是“俠士”。
常言道。“知音難覓”“人生得一知己足以”類似的句子都說明了知音的難得和可貴。而知音即能賞識士人才華與士人見解相同,信奉同一種義的人。當時士為天子效力,就叫平天下,為諸侯效力,就叫治國,為大夫效力齊家,齊家之前要先修身,修身就是要有本領,要有精神品質,或文或武,這就是春秋的士。士人空有一身本領和才干若無人賞識便無法發揮自身價值實現個人的報負也無法達成自己心中的大義。因此有一個懂自己的知音就顯得尤為重要,或將自己舉薦與君主,直接得到賢明的君主賞識。主公利用忠誠能干的士人來實現自己的大業,士人在為主公效力的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個人的價值。可謂互相成就了彼此。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其實是士人為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豫讓為幫智伯報仇兩次刺殺趙襄子。甚至不惜在自己身上涂漆讓皮膚長滿惡瘡吞食炭使嗓子喑啞,最后橫劍自刎為的就是如此。
? 再往深層次講士為知己者死其實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大義而死,如我上面所說知己之所以為知己是因為他和士人所維護的是同一個道義有共同的目標。所以士為知己者死,為知己更是為自己心中的大義。正如荊軻的知己高漸離刺殺秦王一是為了幫荊軻報仇,二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不受秦國侵略,為了心中的大義向強權政治發起挑戰。
中國原始的俠文化集中表現在“士為知己者死”。俠文化中的“知己”更多指“知遇”。整個時代文化觀念下對“義”的偏執與士人孤獨意識的交織使得士人的潛意識中知遇之恩已勝過生命。報恩即正義,因此為了心中堅守的正義,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也正是這種面對生死抉擇的凜然成就了春秋戰國時期俠士們的美名。
這是士人的氣節,叫“士人之氣”,這種氣節就是“義”,是堅持和認死理,知恩圖報,“士不可不弘毅”。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內涵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