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過年

這是我嫁給王先生的第四個年頭,但卻只是第二次在婆家過年。不同于第一次充滿好奇,這一次已經熟門熟路,但我又覺得這是孩子關于過年的記憶,不能太懶散,一直希望可以引導孩子關注傳統項目,但我實在沒搞懂哪些可以用來引導。看看大豬頭,參觀殺雞過程,扔扔石頭。。。。。。

我們小時候都盼望過年,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很多零食,又可以收到壓歲錢,稍微任性一點父母也不會責備。

我們那里基本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就進入慶祝模式,臘月二十四是祭灶,爸爸會在那一天祭灶神。舊的灶神話燒掉,然后在灶頭貼上新的灶神。我之所以印象深刻,因為我爸爸向來忙碌于具體事物,很少有時間做這種儀式感很強的事情,但每年爸爸都做,讓我覺得很神圣。

自此,從二十四到除夕每一天都有了要做的事情,準備各種肉,各種蔬菜,蒸饅頭,油炸各類點心、肉、魚、雞;打掃衛生;寫春聯,貼春聯;做或者買燈籠;制作搖錢樹等等很多細碎卻充滿樂趣的事情。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做饅頭的日子,感覺我媽媽一年的功力都體現在這一天的饅頭制作里。這一天做的饅頭總是又香又甜,都是麥香,那一天我可以不吃飯和菜,只吃饅頭。小時候饅頭的花樣也多,有普通饅頭也有各式糖包兒,有糖的也有紅棗的、花生的。。。

年三十,也就是今日,爸爸會去拿回請人寫好的春聯,帶領弟弟們早早的貼春聯,我和姐姐媽媽開始包餃子。是的,我們是從三十中午就開始吃餃子,而且同樣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餃子,一年中只有那一頓最美味。。。差不多這個時間點,陸陸續續開始有鞭炮聲,那是各家各戶開始上墳了,大伯二伯叔叔家大家都出來一起,爺爺最前面,好大的家族,其實這是家族男人們的事情,男孩子是必須去的,女孩子無所謂,小時候我總是跟著,因為特別喜歡,喜歡那種儀式感。慢慢大了,爺爺奶奶去世后我很少再跟著,弟弟卻總是多遠也要回家來,去一趟的。。。而每年此時也是我最想爺爺奶奶的時候,最想念那些離開的親人們的時候,但我再也不敢去上一趟墳。還好,我是嫁出去的女兒。

除夕夜一家人一起聊聊天,爸媽辛苦一年,終于能坐下來陪我們一起看電視。他們總是看著看著睡著了,我和姐姐弟弟總是要堅持到12點,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紅包但我們還是喜歡堅持看到12點,過了12點姐姐允許我們先睡。姐姐出嫁后,只有我和弟弟堅持了一段時間。。。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初一做準備,但真正覺得興奮也只有在初中之前的小時候吧。穿了新衣服,先到爺爺奶奶那里拜年,家里雖然不富裕,爺爺奶奶子孫又多,但奶奶每年都會每人準備一個紅包,不多,一個紅包一塊錢,10張一毛的,嶄新的,平整的,從大堂哥開始輪著給爺爺奶奶磕頭,磕完頭令一個紅包。那時候因為在爺爺奶奶面前并不太得寵,我很怕,但奶奶去世后這些都沒有了,我又非常想念。奶奶去世后一切都變得沒那么講究,才知道奶奶是一家子的凝聚力。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拜完年開始跟著爸媽各自分散去他們的伯伯叔叔家拜年,先是自己宗親的,然后是別門別姓的,總之一個村子都走遍,大半天都過去了,年也走遠了,開始回家睡覺。。。

從初二開始,我們就開始串親戚,自然最喜歡去姥姥家,大姨二姨家,我最喜歡去二姨家,有很多好吃的又有同齡的人一起玩。。。。

不再期待過年應該也是從奶奶去世開始,再也感覺不到年味。至親離開,于大人就成了傷心的時刻。上了大學后每年回家都希望讓爸媽開心,工作后更是如此。婚后承蒙先生體恤,也得以隔年回家與父母共享天倫。父母看重兒媳,女婿,逐漸的也有了笑容。今年又添了孫子,一家人沒得團圓,但也是為小寶寶著想,算不得不開心,只苦了我這個做姑姑的,今年想家竟沒個想處。

兒子說:媽媽,這是我們家。我說;這是你和爸爸的家,媽媽的家在安徽。兒子說:不對,這是我們的家。幼子稚語驚醒夢中人,是啊,他鄉已是家鄉,家鄉已成故鄉。我總標新立異,卻拗不過傳統,有傳統思想的父母。在這里我感受不到年味,但孩子爸土生土長,這是他念叨的年味兒。而作為孫子的我的兒子他要熟知這里的一切,將來回憶起來他記憶中的年味希望也能豐富多彩。

看著兒子,想念著我的小時候,想念著我的家鄉,同時希望兒子也有家的概念,年的體會,習俗的傳承。

新年快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