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兩周之前,球爸大學同學,我干兒子他媽,豆媽向球爸發來求助,原來三歲的豆米,因為性格活潑、好動,被老師投訴,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后來豆媽也跟我說,豆米因為性格外向,有時候還會在幼兒園跟別的小朋友起沖突,但老師有點偏向對方,總說是豆米的錯。
做為豆米的干爹,球爸義不容辭的責任拯救處于水火之中的豆媽和豆米,最近剛好球爸參加P.E.T.工作坊歸來,有些心得和技巧,也許能給到豆媽一些建議。
1、分清事實和情緒,別讓自己陷入問題區
P.E.T.溝通的基本方法,就是判定問題區的歸屬。在聽豆媽的描述中,豆米,老師和豆媽都在處在問題區。
豆米,好動雖然是天性,但確實給老師造成了實際的困擾和麻煩;
老師,對豆米有負面情緒,評判并給豆米貼標簽;
豆媽,認為老師不考慮孩子的天性,甚至有意為難豆米和豆媽。
要解決這個三角問題,球爸覺得,豆媽要把自己從有“問題區”跳到“無問題區”,把“事實”和“情緒”分清楚,才有助于我們客觀的面對問題。
在這個問題里,豆米的行為,給老師造成工作上的困擾,豆米和其它小朋友打架,都是事實。
豆媽認為,老師偏袒誰,故意刁難誰,這是情緒。
豆媽先拋開情緒,只看事實,不站在老師立場評判孩子,也不在孩子面前評價老師,才有助于問題解決。
2、積極傾聽孩子,撥開問題的洋蔥
把事實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后,我們就要通過傾聽的方法,挖掘問題洋蔥中的核心。
豆米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行為,也許有天性的原因,但P.E.T.告訴我們,當孩子想你訴說一個問題時,你很容易立即想如何幫助他解決問題,但孩子剛開始說的并不一定是真實或者完整的問題。很多問題就像洋蔥一樣,有好多層。通過積極傾聽,你可以把問題一層一層撥開,最后辨認出問題核心。
比如在比如P.E.T.學員手冊中舉的這個例子:
表層問題:我討厭塔尼亞
第二層:塔尼亞得到太多關注
第三層:她很容易交到朋友
真正的問題:我想在交朋友方面做的更出色。
原來討厭塔尼亞的核心原因,跟塔尼亞本人并沒有關系。是不是感覺孩子跟大人一樣,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
那撥開洋蔥的工具,就是“積極傾聽”。是通過說出對方的感受,來幫助對方不斷撥開洋蔥的表面,找到問題的核心。
比如在這件事兒上,豆媽也許可以從小伙伴入手。
“豆米,你是不是很喜歡和小致、高興一起玩”
“你們玩的很高興吧”
“你覺得他們也很高興吧”
……
通過這種方法,也許能發現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答案。比如“豆米為了吸引其它小朋友的注意”,“豆米想讓老師關注他”……這些都是球爸的猜想,答案還需要媽媽和孩子自己去找。
在這個過程中,切記給孩子做出評判如“你這樣不對”,“你這樣真棒”……只是通過說出情緒和描述客觀事實來引導問題的深入。
3、幫孩子用同理心替代規則感
事情最終能圓滿解決,即能讓豆米不給老師造成工作的困擾,又不想讓豆米被學校的規則束縛。
如何才能達到兩個目標的雙贏呢?
球爸認為,可以通過媽媽說出自己的感受,建立豆米和媽媽,豆米和老師的同理心。
在P.E.T.工作坊期間,我曾跟一位媽媽做過類似的練習。
對方媽媽的女兒出門很慢,她很著急,樓下叫的出租車司機一直在催媽媽,媽媽催女兒,搞的大家都不開心。
我在練習中,扮演媽媽的角色,通過向“女兒”傳遞“我信息”,說出“我”的感受。
“寶貝,媽媽真的很著急,你可以為媽媽,稍微快一點嗎?”
甚至還將樓下的出租車司機也加入到情景中來
“樓下的司機叔叔也很著急,你知道嗎,司機叔叔一天可辛苦了,他的家人也希望他能早點回家。”
這位媽媽,站在女兒的角度上,感覺這種溝通方式,真的比只是催促要有效的多,特別是講到出租車司機的辛苦時,感覺女兒真的會被打動到。
這就是幫孩子建立和它人的同理心,讓孩子主動關心他人,而不是受規則和管教的限制。
豆媽也可以跟豆米講出自己的情緒,“媽媽知道你跟小朋友一起玩,很高興,但影響到別的小朋友休息,媽媽也很擔心,你會不會被別的小朋友不喜歡?”
也可以讓豆米建立和老師的同理心
“豆米,你知道嗎,在家里,媽媽可以照顧你一個人,照顧的很好,但是在幼兒園里,老師也是大家的媽媽,但有那么多小朋友要照顧,老師真的很辛苦,我們自己玩的開心,也不要讓老師太辛苦,好嗎?”
甚至也可以用第三法,跟孩子一起想辦法
“你想跟小朋友玩,但又不想讓老師太辛苦,怎么辦,我們想想辦法吧。”
讓豆米用關心媽媽,關心老師的同理心,替代規則的約束,更能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能力。
4、傾聽老師,建立鏈接
前面我們解決孩子的問題,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老師的問題。
今天恰好在“凱叔講故事”里看到這么一段話: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老師會因為家長的處事方式影響對學生的態度嗎?”
翻遍答案,除了“會”,就是“肯定會”,“非常會”。
孩子在學校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績差,不是常被老師叫去辦公室,不是常被請家長,而是老師不再注視他,被老師完全放棄的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絕對是黑暗的。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校被放棄不是因為孩子,而恰恰是家長的做事方式所導致。
作為家長,我們決定不了孩子會碰到什么樣的老師,但是,可以盡自己的努力,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讓老師回到“無問題區”,也是不可忽視的。
球爸猜想,如果做過多年的老師,應該是什么樣的學生都見過,我們從小到大,哪個班上沒幾個刺頭兒,老師多多少少都有應對之法。老師找家長,一方面是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讓家長能參與進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傾聽老師,并有一些回應,而不是評判老師的對錯,我感覺是有助于問題解決的。
在傾聽老師時,最好不要讓老師陷入抱怨的情緒,我覺得可以嘗試三種辦法的溝通:
一方面可以讓老師對孩子不滿的表現具體化,大家都談事實,比如上課說話,午休吵鬧等,這樣你在跟孩子傾聽和采用第三法時,也會比較具體。
另外,可以讓老師也能說說孩子表現好的一面,讓老師也能在某些方面,肯定孩子。
比如“您覺得,豆米跟班上同學的關系怎么樣?”,“上次聽說您還表揚他了,他回家可高興了”等等的方法。
最后,你也可以跟老師分享一下,你和孩子的溝通情況和達成的解決辦法,讓老師知道你是很積極配合老師的。
最后,球爸還想多說一點,其實很多的矛盾沖突,都不是源于事實,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的投射。
在P.E.T.的訓練中,一位跟豆媽遇到同樣問題的媽媽,通過自我分析,發現,他對孩子老師的不滿,是源于小時候想當老師的理想沒實現。一位感覺自己被老公忽視的媽媽,發現這是由于自己小時候又被自己父母忽視的感覺。
如果我們都只關注事實,避免這種投射情緒的影響,也許很多問題和誤解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