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框架之下,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搞產能合作的時候,首先要看這種合作能不能給對方帶來政府稅收,能不能促進他們經濟和貿易的優化,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合作,因為不考慮對方的利益,我們從我們自己的利益來考慮合作的話,那么很難成功,而且可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考慮這些因素以后,我們產能合作當中,我們就可以考慮中國企業可以得到什么機會,我們中國企業可能得到什么利益。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當中,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必然有合作,一旦合作就會涉及到一些稅收問題!
但不得不提出的是中國的稅收和境外比相對確實偏高了。
在中體稅負上,中國的并不比國外高,但中國的稅制結構與國外不同——政府一年所征收的稅收當中,90%甚至更多的錢是來自于企業的,這跟海外的稅收來源結構是絕對不一樣的。“大體上來講,在海外,企業交的稅和個人交的稅是一半一半的”。
在實施“一帶一路”的過程當中,給企業減了稅,那必然要給自然人加一些稅,才能達到平衡。“可我們的問題是,給人加稅非常困難,給企業減稅非常容易。所以這兩者之間出現的差額是通過增發國債來彌補的。我們現在實施的減稅,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錢來減的稅”。
如果說“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那么由于稅收制度的全球化,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當中,肯定會遇到種種障礙。
二,“一帶一路”會極大推動中國稅收制度的改革。“每當我們遇到某些改革項目止步不前的時候,如果有來自外部的壓力和沖力,往往會使得就久拖不決的改革方案破土而出”。
據時代華商小記者查閱數據顯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中國已與5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稅收協定。2016年,稅收協定的雙向互惠為境外納稅人在我國減免稅收280億元。
這樣的一種合作,首先要看的是對方能帶來什么,然后再談我們能有什么。很明顯,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中國給沿線的國家帶來了政府稅收,據時代華商新媒記者統計,就稅收方面,可達到23億!同時也能創造12000到23000個就業崗位。
對于我們自己而言,確實有我們自己的利益,僅從利用國際視野和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中國都會有巨大的機會!而從稅收這層面說,這也會使一些企業進行企業升級和產能優化,降低成本,減少稅收!總而言之,機會和商機都有,企業得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