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中青網報道《高考首日遼寧一復讀生跳樓身亡》。讀罷圖文并茂的消息,不覺讓人痛心。因為21歲的鮮活生命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消失了。據父母說,孩子跳樓因為考前壓力大。
誰給學生壓力?以致壓得他跳了樓?
壓力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壓力(stress)是一個外來詞,來源于拉丁文“stringere”,原意是痛苦。壓力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早已被公認。看來,壓力是自我認知的問題,而自我認知一定會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
這些年來,關于學生自殺的新聞不在少數。有中小學生、大學生、還有研究生……好像學生越來越脆弱,心智越來越不成熟。其實冷靜下來想想,好像不能全怪學生。
首先,家長期望值太高。古人云,讀書明理,明理做人。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在于考取哪個大學,最后找一份怎么樣的工作,而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人,做什么樣的人。即“在讀書中明理,在讀書中成長。”事實上,我們的許多家長對此認識卻有失偏頗。期望孩子通過讀書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其次,個別教育單位機制欠妥,落實走樣。“德智體美勞”的時間分配在部分學校不太合理。比如體育課變成文化補習課,學生缺乏鍛煉,身體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壓力。思想品德教育、興趣愛好培訓等變成了空談,一切以分數論英雄,以升學率評高低。當然,可喜的是,有關部門在今年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這些現象有望得到糾正、改觀。
另外,社會輿論會殺人。縱觀當今社會,一些單位、部門招工非得高文憑才能進入;一些青年人談婚論嫁非要有高學歷;一些家長盲目攀比,認為孩子成績好,上重點學校才有面子等等。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說法,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就行。在書中,自有一個高雅而詩意的世界。在書中,我們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與來自古今中外的先賢交流自己的看法,與他們的交流之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力求讓自己的道德更為高尚。讀書,說白了就是讓我們心理有了一個任何的外力挫折都顛覆不了的信心,這就是我對讀書的理解。讀書不是一個功利的事業,任何以功利為目的的讀書,都不算是真正的讀書。讀書,同時也是一項終生的事業,將與我們隨處相伴。
因此,學會真正的讀書,就顯得尤為重要。切莫讓讀書變成跳樓的誘因!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