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去看看天涯大神寫的神貼:《中國 VS 美國:決定世界命運的博弈》
原出處天涯神貼:《中國 VS 美國:決定世界命運的博弈》
原作者:不要二分法
原文完整版PDF(文末自取)
以下是原文節選部分,希望能給你提高一些幫助,建議去看看原文更精彩!
第一篇:中國加入WTO前的準備,朱總理改革的背景
你知道90年代中國有多困難嗎?
我爸那時候干個體戶,你知道稅費有多高嗎?國稅、地稅,再加上工商管理費,平均每個月每家都要交好幾百,大家都知道的,做糧食生意的旺季主要是午秋二季,平時生意是不多的。可是午秋二季,額外的每家(國稅、地稅、工商管理費)每季上繳幾千塊,你說說一個個體戶賺的錢還能剩下多少?為了稅費的事情,我家沒少和收稅收費人員鬧矛盾。不僅是我家,做個體戶沒有不對那些收稅收費人員一肚子怨氣的(其實那些人也是一肚子苦水,因為他們是有指標有任務的,完不成任務是要受到批評和懲罰的)。最嚴重的一次,我家歇業一年,因為我爸發現賺得沒有上交的多,干脆不干了。
農民們哪像現在不僅不交稅,還有補貼。那時候農民們也是被各種稅費和攤派壓彎了腰。有句話就說那時的情況的,叫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這不是一句假話空話,而是關于三農最真實的描述。
再加上城市里國企改制,幾百萬工人下崗,財政赤字導致貨幣不得不增發,貨幣增發又導致劇烈的通貨膨脹。為了遏止通貨膨脹,又不得不對市場實行行政管制。就拿糧食來說,只有政府才可以調運糧食。即使有再大的差價私人也不能販賣糧食,如果一旦被查到,沒收全部糧食不算,還要罰款。我聽說過有一個人最多被罰沒七車糧食,幾十萬上百萬給罰沒了,那家伙一下子就被罰生意倒閉了。我自己家也被查到一小車糧食,不過被我家利用法律手段,把錢給弄回來了。而我的一個鄰居也是同行,就沒有那么幸運了,給罰沒了兩小車糧食,四五萬塊沒了。
據我所知,當時僅國有糧食系統就虧空兩千四百億人民幣,當時的兩千四百億什么概念。1999年中國的財政收入不過才11444億元,1993年老朱剛上臺那一年財政收入才4349億元。國有糧食系統的虧損額已經相當于1993年財政收入的55%,就是1999年,也相當于當年財政收入的21%。
這才糧食系統一個行業的問題啊,還有其他行業呢。所有的虧損額加起來估計是個天文數字。
更要命的是,國企人浮于事,權責不明,還在持續不斷地制造虧損啊。
不改革行嗎?!
造成這些亂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國有企業的管理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僅不能為國家賺取利潤,反而造成巨大的虧空,政府還要花納稅人的錢補貼他們,中央財政危機,沒錢了!還記得前面我說過一件事嗎?在90年代,糧食系統最多虧空2400億元!!!是90年代的2400億哦!
但就是再窮再困難,有些事情還是要做的。知道殲十是什么時候試飛的嗎?1998年!載人航天工程什么時候立項上馬的?1992年!
有句話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給孩子大人畫餅充饑。作為一個十幾億人的大管家,假如你是老朱你能怎么辦?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非常可笑,可那時真的是到崩潰的邊緣!如果沒有大量的依據和跡象,西方那么多的智庫研究機構就那么容易被一個人一本書糊弄?可能嗎?!
你以為朱總理說地雷陣什么是煽情,作秀?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他搞改革統統都要得罪個光。就這很多人還說,改革者不敢向強者拔刀。我就不明白了:工人、城里人是不是強者(相比農民),公務員、官員是不是強者,知不知道指標制(連交警罰款都有指標,更別說搞經濟事物的了),知不知道當時如果你愿意投資或合資,官員們都能把你當神仙供起來(現在某些經濟落后地方還在給官員攤派任務搞招商引資呢)。
改革成功了未必落得著好(看看忽悠樓里面某些人的發言就知道了),改革失敗了他就是替罪羊,承受老百姓全部的怒火。
回過頭來看,朱總理的改革在細節處理上確實不夠細膩,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無疑的,包括現在被人詬病的住房、醫療、教育改革,任何人在他那個位置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也只能那么改。——先把命活下來最要緊。如果像前蘇那樣崩潰了,什么遠大抱負遠大理想都是空談。
所以抱怨老朱住房、醫療、教育改革改錯了的人,最好去研究那段歷史,看看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弄懂了前因后果,再來指摘老朱的不是!
道理很簡單,假如在沙漠里,一個人斷水幾天了,突然遇到了污水,喝了這水不會立即死亡,但是會留下后遺癥,不過可以憑借這水走出沙漠。如果不喝,就沒有可能走出沙漠。那么到底喝不喝這污水?
很簡單的選擇題,我想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先保命再說吧。如果命都沒了,身體再好又有什么用?!
有人說為何那個時候中央財政那么困難?這個就一言難盡了。最主要的就是國企和集體所有企業虧空的拖累。
在1986年8月3日之前,中國是沒有破產一說的,即使資不抵債,即使投入和產出根本不成比例,也不能破產。企業產生的虧空和債務統統需要國家承擔。
我已經說了在90年代,糧食系統最高虧損2400億元。僅僅糧食系統方面就這么高的虧空金額,還有其他方面的呢。
那公有制企業為什么會有那么大虧損?原因很多,機制不靈活,競爭不過外企和私企。管理人員的貪污腐敗,工人沒有積極性和責任心。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等等。
你如果感興趣,我可以給你講講90年代,糧食商人是如何在糧食的重量和品質上糊弄國有糧食企業的。
有人又說了,可以慢慢搞改革嘛,這樣陣痛會小一點,后遺癥會少一點。
說這話的人根本不知道當時的形勢。
從國際上講,當時美國正在全力對付毛子,一旦收拾完毛子,回過頭來就會找中國的麻煩。1998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刮向香港,這么做什么意思中國人還不知道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如果不是及時改革,積累了一定的實力,消除了一些隱患,后果不堪設想。
從國內來說,當時正是第一代獨生子女開始或即將進入大學校門的時候,這時候他們的父母還正值中年,還在年富力強的時候,這個搞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人口紅利進行建設。回過頭看,這段時間的改革和后來的加入世貿是有著邏輯聯系的。無論是住房、醫療改革,還是國企改制,減員增效什么的,都是在為加入世貿后,同世界其他國家競爭而做的準備工作,放下包袱輕裝前進。而大學擴招,則是為此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質人才資源。所以說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包括各種軟硬實力的比拼,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比拼國家戰略預見力的較量。國家如果事先做好戰略籌劃,就憑歪打誤撞,能有如今這么好的局面?!
中國如果放慢改革的步伐,那么中國加入世貿的時間,就得往后推。可是勞動力成長的時間是不能推后的,它是不等人的。中國是不能等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輩們老去,才加入世貿的。想想看,這一代獨生子女夫妻兩個,上面要贍養父母輩四個人,下面還要撫養子女。很多人會嘀咕,這不遲早得經歷嘛。經歷和經歷可不一樣,因為放慢改革,導致父母輩沒有足夠的積累,比如沒有自己的住房,缺少足夠的養老金,全指望子女。這樣的一代人怎么可能在全球化競爭中勝出啊?!
還有一點,美國放中國加入世貿本身就不懷好意。中國如果入世后發展的慢,積累的少,遇到2008年那樣的汶川地震、臺獨危機、南亞破局等復雜狀況該怎么辦啊。有人說是登叔為中國爭取了十年的和平發展機遇,這種說法笑笑就好。真當美國那些戰略制定者是傻子啊。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就是個鉗形攻勢,一旦拿下伊朗,對中國的包圍圈就合攏了。美國人一旦完全掌控了中東的石油,就相當于掌控了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能源需求,就好比掐住了中國的脖子。
現在中國對美國攻打伊朗比較淡定,是因為中國發展起來了,自己就有很多的石油儲量。可以說就自己的儲量支撐個三年五載不成問題(中國的主要能源依然是煤,而且油田也有緩慢開發,備用的,比如南堡油田。必要時禁用小汽車也會大量減少石油的消耗)。但是老美打伊朗,他的收入能支撐個三年五載嗎?恐怕不能吧。中歐俄會讓美國安安穩穩地占有伊朗的石油資源嗎?再說了中國現如今可是世界上最大實物產品出口國,而且出口的產品無可替代(因為最質優價廉),石油價格漲了又能怎么樣呢。中國可以縮減國內建設規模,提高出口產品價格把通脹給轉嫁出去。老美正在經濟不景氣中,他更承受不了通脹。那些做出口加工的小國家也經不起石油漲價,會導致企業大規模倒閉而使產能進一步向中國集中。這種現象2008年已經演示過了。而在當時美國如果趁熱打鐵就勢打下伊朗,帶給我們的戰略被動難以估量。所以說朱總理那時面臨的局面是很艱難的,既有內憂,更有外患。那時已經不是改不改革的問題,而是改革跟不跟得上內部社會發展和外部世界局勢演變的問題。改革不僅要求方向準確,也要追求速度。如果慢了,輕者付出血的代價,重則萬劫不復。
中國如果不搶在人口紅利耗光之前取代老美的位置,等待我們的就是萬丈深淵。以后就再沒有機會了。時間不等人啊。就象一個小孩子在長身體的時候挑食,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那是痛快了。可是耽誤了身體發育,長大后就再也補不回來嘍。
至于污染環境,毀滅資源,斷絕子孫后代生存之路,一個雙手空空的窮小子不給那些富人打工,用血汗賺取原始積累,怎么能有成為老板的希望?老毛子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倒是不污染環境毀滅資源,可是老毛子的子孫未必有福氣享用先輩留下的資源!
大家應該知道了吧,我們現在有如今的大好局面,不是天上掉餡餅能夠砸到我們頭上。那是精密的戰略謀劃和準確的執行策略帶來的結果!
網天的刀口有句名言:如果我們現在才想起來,那么我們早就不存在了。
我們不能無限拔高偉人在歷史過程中的貢獻和能力。我們不要以為他們擁有超出常人的智商和情商,又處在那樣的位置,就可以做到超出時代局限和實力限制的事。這樣的要求對于他們或任何人來說都過于苛刻甚至無理。
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時候,一定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和當時的實力條件下,他們因為條件所限,在做事的時候可能會留下遺憾和不足。但遺憾和失誤是不一樣的,遺憾是受到限制沒有辦法作到,而失誤是可以作到卻沒有作到。
那些對改革有意見的人,我勸他看一本小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說的是農村的改革過程,對理解工業和城市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畢竟人性是相同的。
原文很長,這里只是節選了一部分,完整版已整理好了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