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過這個問題么?你眼中的世界,是世界的全貌么?
顯然并不是。人是一種認知動物,對于世界的認識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觀察與歸納,總結出來一套自己的價值觀。
但這些認知里面有多少是自己的思考,而多少是因為某個電視節目,或者某個人所說的話影響,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需要做正確的決策,那么,多維度的思考問題便是其中重要的環節。
事情原本有很多的方面,而單一維度的衡量會導致對問題的判斷失去公正性。
那么如何去打造自己的多維度思考能力呢?
打造多維度的認知
互聯網上的內容已經到了爆炸的階段,但很多人只喜歡看那些娛樂新聞和肥皂劇,其實就浪費了在互聯網上“淘金”的大好機會。
很多人希望把子女送到國外的名校,但其實通過互聯網上的mooc平臺(如coursera),名校的課程比比皆是。而Stanford大學的課程資料都是公開的,每個人通過互聯網都可以獲許也許全世界最好的教育。
而海量的電子書,只要有一個手機就可以通過很低廉的價格獲取。
這些高效的途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可以獲取的優質信息的可以更加多元化,提高你的認知水平。
心理學,經濟學,藝術,管理學等等的知識體系,如果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完全可以通過碎片化的時間,開闊你的思維。
不可否認的是,人的大腦傾向于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但是要記住,有時候逼自己了解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往往是避免自己不陷入單一維度思維的很好的方式。
進行田野調查
之前有一部電影叫做《大空頭》,講得是一群華爾街的人,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CDS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而電影中講述的一群基金公司的經理人得知這個驚天大秘密后不敢相信,于是幾個人到了鄉間去進行真正的調查,切身地感受到了次貸帶來的危機。電影中,他們甚至來到脫衣舞店里找了一個脫衣舞娘問,她號稱自己通過借貸的方式買了3套房子。這幾個人終于相信了次貸危機即將爆發的事實,并且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除了數據之外,真實感受到的,往往可以給人帶來直觀的第一手信息。
當一個問題難以決定的時候,不妨多做與不同類型的人多交流,好過自己閉門造車,有時候甚至會發現很多自己從未了解過世界。
頭腦風暴
一個單獨的個體無論多么用力地思考,恐怕也抵不過一群有智慧的人進行討論。所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在一個多元化的團隊里,需要拋開自己的專業,用別的角度重新看問題,就可以拋開我們對事情的固有成見。
但是,分歧還是會存在的,固執的同學容易陷入自己的工作就是一切,別的我不管的局面。
而最后可能演變成了一場無謂的團隊之間的撕逼。
所以擅于傾聽是一個優質團隊成員的很重要的品格。所以一個團隊中,最怕的是自認為個人能力突出,目空一切的“天才選手”。
擅于傾聽和理解的最關鍵的能力就是要有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去了解用戶的痛點,可以靠數據與分析,而設身處地用同理心去感受,也必不可少。
試圖去了解團隊里成員的想法,有沒有什么可取之處,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失偏頗,不要固執地一意孤行,那么經過仔細考量后的決策會減少片面性的風險。
不要盲目相信權威
我們太乖了,乖到沒有辦法去拒絕一個糟糕的想法,并且認認真真地去執行了。最后的結果自然就是很慘烈的失敗。“太乖了”反而成為了弱點。
怕丟掉工作?還是怕被老板看不起?抑或骨子里就沒有膽量去質疑權威。
那個對班主任充滿恐懼的內心,那個小小的自我始終無法正視自己的思考,也無法勇敢地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去挑戰權威。
但是,很多的時候,盲目地質疑卻會使得一種人成為“噴子”。
這是現在互聯網上的常態人群,他們混跡在各種的公眾號評論區,BBS,甚至朋友圈。
美國的中學生早早地開始學習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就是為了在適當的時刻自己可以有對公眾媒體去偽存真的能力。
而缺少這種思維的后果,就是噴子們的橫行。
但是無論噴子們多么可悲,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也和他們一樣可悲。
噴子們試圖在互聯網上用自己口水淹沒理性思維,而沉默的人卻在職場上成為被權威吞噬的羔羊。
占據了人生的1/3的苦讀,換來的一句褒獎竟然是:“這是一個聽話的員工,從來不惹麻煩”。用著前輩們的過時的方法,領著尚能糊口的公司,人畜無害也無人理睬。
掌握再多的硬知識,卻無法成為職場進階的敲門磚。
三四線城市里的流水線工人是很難了解到一線城市的精英們的生活的,同理可得相反的結論。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封閉的世界里。
而如果只有眼前的麥田,我們很可能忘掉遠方也許會有一個資源豐富的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