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是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的《反脆弱》!這是又一本對咸魚來說很奇特的書!這本書30萬字,400多頁。作者敘述啰嗦無比,行文流程度非常之差。用來論述觀點的論據極其的個人經驗主義且充斥著各種選擇性偏差等不科學的地方。所說觀點平心而論也是舊瓶裝新酒。剛開始的百分之20。看得我都要罵人了!
比如作者論述安逸問題的時候。用自動飛行的例子“自動化飛機的出現大大地降低了飛行員面臨的挑戰,使得飛行對他們來說太舒服了,甚至舒服到了危險的地步.....”。講道理,你怎么不對比下自動駕駛與人工操作出事的概率問題!
還有在敘述關于骨骼的問題時候說,“圖3–1中的女人正是因為一生都在頭頂水罐勞作,因此有著非常健康的身體和優美的體態。”作者你確定這是因果關系?
以及諸如“政府通常會扶植一切規模大到不得不救助的企業,以避免危機蔓延至其他公司。這恰恰與健康的冒險行為相左,后者是將脆弱性從集體轉移至不適合生存的公司。人們很難認識到,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一家公司的倒閉會連累其他公司,因為接二連三的失敗正是為了維護整個系統的穩健。”等一類。只說了什么什么不好,但是提不出可行的建設性意見!等等問題。
還有一些我都不能理解作者想表達什么的東西。一臉的黑人問號!
觀點也非常簡單,就是小的波動有利于反脆弱。很多觀點的替代性也很強。我看本書就能不斷想到以前看過的觀點,什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道法自然,去存量找增量,華佗三兄弟的故事等等。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越發覺得,道理就這么多,拼的可能真的是敘述!)
具體方法比如什么杠鈴原理,不過就和按年齡投入百分之幾的財產來風險投資大同小異。
但是,請注意!即使他啰嗦無比,論據有的地方亂七八糟。觀點也是舊瓶裝新酒。我依然評分5分!且極力推薦大家閱讀!為什么!下面,我來具體說說,我從書中學到的東西!
決策中什么是重要的!
風險比知識更重要,決策的影響將超越邏輯。教科書中的“知識”忽略了一個方面,即隱性利益的不對稱性,就像平均數的概念一樣。關注行動的回報,而不是關注世界的結構(或理解“真”與“假”),已在很大程度上在思想史上被忽略了。這非常糟糕。回報,即你發生了什么(從中獲益或受害)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事件本身。
某個經濟變量的上升將導致巨大的損失,而其下降(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則帶來少量的利潤。該變量如果進一步上升將導致更大的額外損失,如果進一步下降帶來的利潤也將更小。
換句人話來說,就是巨大的風險,只有較小的利益。這樣的情況崩潰是遲早的事!有少年就會說了這不就是廢話嗎!誰會干這么傻的事!冒巨大的風險只獲得很小的利益!書中的例子是08年經濟危機的房利美。現在認真想想,認真看看,我們生活周圍的情況!就問你冒不冒冷汗!
對方法論與戰略的修正與補充!
大腦中裝滿太多復雜的技巧和方法,往往會使人忽略基本的東西。但是,現實世界中的人是絕對不能忽略這些事情的,否則他們會遭遇失敗。與研究人員不同,他們被置于生死存亡的境地,而不只是面臨一個難題。所以,少即是多:一方面,研究得越多,就越容易忽略基礎但根本的事情;另一方面,行動能將事情剝絲抽繭,直至剩下盡可能簡單的模型。
注重方法論就好像說以前沒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就造不出精美的建筑一樣。說回現在最火的什么導圖什么工具什么方法。現在很多少年一味的追求這些,就好像沒有這些就沒法讀書工作了一樣。以前我也論述過了。不是因為用了這些方法,那些人才成功的!是別人成功了,才有了這些方法!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應該記住的是目的而不是那些所謂的導圖方法!誠然,那些方法可能是有用的。但適不適合你,能不能堅持下來。要打很大的問號的!一味的找方法,其實只是在找不干這件事或如果干不好這件事的借口罷了!即使用這些方法最后你成功了。你說說是這些方法讓你成功了,還是你的堅持讓你成功了。記住目標!努力前進,方法自然就來了!
在看看公司的戰略問題!
幾乎所有管理理論,從泰勒主義到所有的生產力故事,經實證檢驗后,都被證明是偽科學——與大多數的經濟理論類似,它們都經不起驗證。馬修·斯圖爾特是讀哲學出身的,但后來成了管理顧問,他在《管理咨詢的神話》一書中揭秘了一個令人厭惡的也很可笑的故事。這與銀行家在利己目的的驅動下所使用的方法類似。亞伯拉遜和弗里德曼在他們的經典著作《雜亂并非無章》中也揭穿了許多像整齊、清晰的目的論方法。事實證明,戰略規劃只不過是像迷信一樣的胡言亂語。
不管是理性的還是機會主義的企業漂移,下列公司可以告訴我們其中的真相。可口可樂起初是一種醫藥產品。蒂芙尼珠寶公司是做文具生意起家的。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公司的前后業務還算有關聯,但再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制造出第一枚導彈制導系統的雷神公司本來是一個冰箱制造商,而創辦人之一正是范內瓦·布什,他構建了我們早先看到的目的論科學線性模型。再看更離譜兒的例子:曾經的頂級手機制造商諾基亞,是從造紙起家的(還做過一段時間的橡膠鞋)。杜邦,現在是一家以特富龍不粘鍋、可麗耐臺面和耐用的卡夫拉纖維聞名的企業,最早其實是一個經營炸藥的公司。雅芳化妝品公司,一開始只是一個挨門推銷圖書的公司。最令人吃驚的是,奧奈達銀器本來是搞社區宗教崇拜的,但出于監管合規的要求,它需要以合資公司的名義作為掩護。
(例子是好例子,但是論述有些偏差!)
什么是靠譜的未來預測!
我們現在做的大多數準備,都是以從前發生過情況為基礎的!
在2011年的海嘯中,經歷災難性事故的福島核反應堆是一個例證。它是以能承受歷史上最強震級的地震為標準建造的,建造者并沒有想過更糟的情況,也沒過想過歷史上那次最糟的地震本身也是突如其來、沒有先例的。同樣的,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博士在向美國國會的致歉聲明中道出了他的經典語句:“這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
沒有比沒有想到會比歷史上最糟的情況還糟的情況,這真是最糟的情況了。
我們有時就像火雞一樣。一只火雞被屠夫喂養了1 000天,每天都向其分析師證實,屠夫對火雞的愛的“統計置信度與日俱增”。直到感恩節那天......
至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我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增加未來幾代人的債務負擔來實現,但未來的經濟很可能因為還債的壓力而崩潰.....(這里說的是美國)。
我曾經在朋友圈看到過某乎上關于,某國經濟的預測,最高點贊的居然是一個純歷史數據的分析。不禁感慨萬千.....
看看作者的預測
我的預測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大多數存活了25年的技術應該還能再存活25年——再次聲明,我指的是大多數,不是全部。但脆弱的事物將消失,或者被削弱。現在,讓我們看看什么是脆弱的呢?大的、優化的、過度依賴于技術的東西。脆弱的事物過度依賴于所謂的科學方法,而不是經時間驗證的啟發法。今天的大型公司到那時應該都消失了,因為它們將規模視為自己的實力,結果卻被規模所誤:規模之所以是公司的敵人,是因為它會導致公司在“黑天鵝”面前呈現不相稱的脆弱性。城邦制國家和小型公司更容易在未來幸存,甚至茁壯成長。集權制國家、印發貨幣的央行,以及那些被稱為經濟部門的機構,名義上可能仍然存在,但它們的權力將被嚴重侵蝕。
我只能說,我同意!
這里又要結合下以前說過的《理解與沖突》了,歷史到底有沒有必然這一說.......這以后再論,先挖個坑!(括弧笑)
篇幅有點長了,下面是比較碎片化的書中段落。
除非努力進取,否則尊嚴將一文不值;除非你愿意為它付出代價。
在物理學領域,隨著理論的發展,誤差越來越小,所以,說“牛頓錯了”顯然很抓眼球,是一些聳人聽聞的科學小報的絕好素材,但最終這只是捏造事實;更中肯的說法是:“牛頓的理論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并不準確。
職業也是可以分階段的:先做非常安全的工作,隨后從事投機性較強的工作。
正所謂偉大的天才只是找尋到了前輩的足跡,實用性的創新只是踐行了祖輩的理論。
沒有證據表明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就能夠提高國家的收入水平。
蒸汽機的出現是基于已有的技術,而且是由沒有受過教育的、經常悶頭自己干的人發明的。
作為一個經歷過戰爭的人,我不相信結構化的學習,其實我相信的是,一個人只要有一個私人圖書館,并花費時間漫無目的地(但理智地)遨游在我們隨機學到的知識中,那他不上學也可以成為一個智者,而不會成為書呆子。
以自然的刺激作為深入學習的主要動力。就像企業要有價值就必須無為而治一樣。一旦我看某本書或研究某個課題時感覺無趣,我就轉移到下一個目標,而不是完全放棄閱讀——當你只讀學校教材時,一旦覺得無趣,你會有一種完全放棄的念頭,什么也不想做,或者干脆逃學來讓自己擺脫這種沮喪。所以,我的訣竅是,你可以厭倦讀一本特定的書,但不要厭倦閱讀的行為。這樣,你所閱讀并消化的知識才能快速增長。
............
篇幅所限,最后來總說一下。我基本認同作者的觀點,可能我與作者屬于同一類人的關系。他的這本書,就書而言是比較爛的!但是瑕不掩瑜,書中的思想,以及能引起我的思考,僅這兩點個人認為已經值回書價了。(我又想到了一個問題,我是否也陷入了只看到自己想看觀點的圈套中,希望看過這篇文的少年也去看看原書,我們來討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