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歲8個月的兒子潤最近多了一句口頭禪——“哼!我生氣了!”說的時候,小身板一挺,眉毛糾起來,小嘴巴扁成小鴨子模樣,兩只小胳膊互相交疊著,說完一轉身,扭著屁屁就走了。
起初覺著好玩,大家笑哈哈的。后來他“發作”的次數多了,偶爾還冒出幾句詛咒的話——壞媽媽、臭爸爸、討厭等。
老公不干了,大聲喝問:“你說什么?”人家甩個瀟灑的小背影,連頭都沒回。
我勸老公稍安勿躁,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很正常,只要是情緒就需要出口,說說怎么了,我還挺羨慕他的直率。
小時候都是從直率走出來的,累了餓了就哭,倦了就睡。長大后顧忌開始增多,思前想后的,反而讓自己為難。甚至有的朋友訴苦說,在外面不敢大聲說話,生怕哪句說的不對得罪人,每天小心翼翼的。
日子過成這樣,還有快樂么!
2.
前幾天參加一個公益心理培訓,課間做了一個實踐活動,如果你和同事一起完成一項工作,你完成的很出色,同事出了紕漏,結果被老板狠狠的罵了一頓,你會有什么心理狀態?
分組討論時,同行五個美女各抒己見,一針見血指出了被批評的“我”的情緒——委屈、憤怒、傷心。
輪到我發言,我提到兩個詞“接納”和“承擔”。作為一個職場老司機,“我”會很快冷靜下來,先承擔團隊的錯誤,再提出補救方法,獲得領導理解和支持。
大家一致認為這種處理方法明智有效。
最終心理老師揭開謎底。我所想的解決方案是管理學常用的方法,而心理學更關照“我”的想法,也就是當下“我”的情緒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讓“我”舒服了。
這個觀點讓我有點蒙。職場中,我們習慣了頭上插著感應器捕捉周遭人們的情緒和變化,時刻審時度勢,做出言行判斷。
尤其是和領導一起工作的時候,更是謹慎小心。稍有不慎被領導斥責了,絕不會認為領導錯了,而是先反思自己錯在哪了。
某種意義上,我們在意周圍人多于在意自己,愛周圍人勝過愛自己,“我”的感受被一次次忽視,諸多情緒壓抑在心底,久而久之,不抑郁才怪。
3.
知乎上有人問,什么是愛自己?
我喜歡其中最直白的一段回答:
愛自己就是從現在起把腦資源都用在自己身上,好好問問自己,看看自己,找找自己,到底“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卻沒有什么?沒有卻想要什么?想要卻得不到什么?得不到要努力些什么?好多好多問題。
好好和自己聊聊,把你以前挖空心思使在別人身上的勁兒都召回,擱在自己身上。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這么不了解“自己”,原來“自己”還挺有意思的,原來“自己”不是那樣的,原來“自己”是這樣的。
愛自己就是一口氣能回答上述問題之后,感覺到內心從未有過的充盈和實在。
我們不妨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你會發現對自己了解甚少。就好像我一個閨蜜,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愛好是什么。怎么會不知道呢?連我妹妹喜歡躺床上瞪眼看天花板都算一個愛好。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愛好是什么,那只能說她對自己了解的太少了,眼睛和心始終在別處,才會如此這般吧。而且這樣的人,在忙碌的人群中不在少數。
其實我們本來是愛自己的,比如我2歲8個月的兒子潤,用一句話“哼!我生氣了!”表達自己的不滿,進而引起大家的注意。他言行舉止都圍繞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來,絲毫不矯揉造作。
然而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口中揮之不去的“別人家的孩子”,或者步入校園后遇到的更優秀的人,引起了內心的沖突。大家發現自己并不是最優秀的,而要向“別人家的孩子”或優秀的人學習。
那些更優秀的人——有時不止一個人,會逐漸成為我們心中愛的對象和渴望達到的目標。進而,“我”的愛被分割開來,形成“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
當“現實自我”一旦受到困境的沖擊,感覺自己力不從心,就會貶低“現實自己”在心中的地位而更加看重“理想自我”——也就是自卑,期待有一天成為完美無缺的自己,受到大家的矚目和愛戴。
如同知乎上一段備受推崇的回答:“得到偏愛的理想自我不斷地對現實自我發出攻擊,這是我們不愛自己的最大根源。社會評價情景最容易激化這種攻擊,此時,通過投射的機制把理想自我的要求放到其他人身上,當自己表現不好時想當然地認為別人討厭自己。”
這種思維慣性一旦形成很難改變。要么,“現實自我”會奮起直追,逼自己成為“理想自我”的模樣,但隨著自己的改變,“理想自我”始終高不可攀。或者,“現實自我”自暴自棄,反正也變不成“理想自我”,得過且過吧。不論是哪種,都不會愛自己多一些。
最好的辦法就是接納,接納自己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變成“理想自我”的現實,接納自己的平凡、笨拙、莽撞、孤陋寡聞等等。
唯有接納,才會讓“理想自我”回歸“現實自我”,將分裂的自己整合在一起,不輕易貶低和詆毀自己,而是將普通變為常態,優秀變為期待。唯有接納,才會讓自己安心在當下,不再節外生枝。
如同大海隨日月更替潮漲潮落,不論潮汐的高潮和落潮在幾時幾分,不論漲潮時的壯闊,還是退潮時的寧靜,同一片海的事實始終沒有改變。
生活中,也許我們沒有那樣的機會,讓我們老大不小還像個小孩子一樣發怒說:“哼!我生氣了!”至少我們可以嘗試多面向自己,多了解自己,多愛自己,遇到事情多覺知和關照自己,讓自己好過些。
好過些,才有喘口氣的機會,好過些,才能讓自己抬起疲憊的雙眼望向自己,也望向窗外,好過些,才能通過愛自己,繼而愛這個世界。
不過在夫妻之間,如果發一頓脾氣能讓自己好過些,也未嘗不可,你說呢?!
附送卓別林70歲寫的一首詩歌《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認識到,
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
『真實』。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懂得,
把自己的愿望強加于人,
是多么的無禮,
就算我知道,時機并不成熟,
那人也還沒有做好準備,
就算那個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
『尊重』。
當我開始愛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
都是對我成長的邀請。
如今,我稱之為
『成熟』。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
不再去勾畫什么宏偉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
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
『單純』。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
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
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
從前我把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
『自愛』。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總想著要永遠正確,不犯錯誤。
我今天明白了,這叫做
『謙遜』。
我當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繼續沉溺于過去,
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
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
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
如此日復一日。這就叫
『完美』。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
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
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伙伴,
這種組合我稱之為,
『心的智慧』。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
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
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
這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