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的一生會經歷幾個“斷乳期” ,一個是從媽媽肚子里到呱呱墜地來到世界,一個是從媽媽懷抱中丟掉乳頭到自己拿起食物(真正的斷乳),一個是從溫馨的個體的家庭生活到獨立的集體的學校生活,一個是從象牙塔式的學生生活到活生生的社會生活。
? ? ? 對一個人來說每次經歷的“斷乳期”就是把自己從熟悉的環境推進一個陌生的環境,這一過程對其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未知性,其安全感在這一時期也是最少的時候,而他們的反應都有著相同之處,那便是不知所措,成人往往表現為迷茫,孩子則是哭鬧,他們用這種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這一時期的不適應,這都屬正常。
? ? ? 我所任教的年級是一年級,而且是寄宿制的一年級,這剛好是孩子的第三個“斷乳期”。哭鬧、想家一系列問題隨著開學父母的離開而相繼爆發,現挑選一例記錄,權作往后的經驗教訓。
? ? ? 一日下午正在辦公室備課,班里孩子都在認真上數學課,忽然聽見一個刺耳的哭喊聲從隔壁教室傳來,心里一驚:不會出什么事了吧!連忙放下筆去教室,剛走出辦公室門口便和這個哭鬧的孩子撞了個滿懷,緊接著嚎啕大哭,數學老師在身后暗暗和我使了個眼色,我便大體知曉了。
? ? ? ? 我沒有說話而是把他從我身邊領進了辦公室,給他找了個小凳子讓他坐下。“好好哭一哭吧,老師等著你,等你哭完我再和你聊。”說完我繼續完成我的備課,他繼續張著大嘴哭,哭了一會兒后我便聽見聲音變小了。我心想:嗯,有戲。這一點還是從假期里讀的孫瑞雪老師寫的《完整的成長》中學到的,先讓孩子通過哭釋放完情緒,老師要學會等待。等大哭變成小哭,小哭變成抽噎時,我便悄悄地觀察他,發現他時不時地抬頭看我,我覺得他肯定有話說,于是我便開始引導:
“? 你怎么上著課哭了呢?”
“我……想……想想……媽媽……媽”他傷心地說。
我說“奧,可是你還有兩天就可以見到媽媽了啊。”
“可是……可是”他繼續抽噎。
“慢慢說,不著急,看看說出來老師能不能幫你解決”我撫摸著他的頭說。
他覺得我在撫摸他的頭,情緒由不穩定慢慢走向穩定,這才把他的擔心說給我聽“我擔心我坐校車回家媽媽找不到我,你能不能和司機老師說讓他先送我回家?”
“咱們的校車上不僅僅有你一個小乘客,還有其他的同學啊,所以司機老師必須按順序送你們回家,而且如果先送你的話,其他同學的爸爸媽媽是不是會很著急啊,因為他們沒有在規定的時間接到自己的孩子?還有老師可以和你保證絕對會讓你一到校車站點就能看到媽媽。”
“那你可不不可以不讓我媽媽來接我,我想起來了,來的時候她生病了,我想讓她休息。”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說道。
“你真懂事孩子,可以,老師待會就給你媽媽打電話,媽媽肯定會高興地流淚!”我說到。
“你可不可以不讓我吃豆沙包,我不喜歡甜食。”他又說到,思維一下蹦躍到了吃上。(表示接受不了孩子的思維跨度)
“呃,沒問題啊,你可以和生活老師說一下,換成米飯或饅頭。”
“嗯。老師我渴了,想喝水……”他忽然長舒一口氣說到。
“奧……呃,那個,好。去喝吧。”(還是跟不上跨度)
就這樣,由嚎啕大哭到平息哭鬧再到情緒穩定,我在跟隨其跨越式思維中解決了這一問題。
? ? ? ? 現在回想,其實很簡單,他在“? 斷乳期”,陌生環境和對未來不確定性讓他找不到安全感,所以用哭鬧來宣泄。而老師所做的等待他宣泄完,告訴他他所擔心呃問題都不是問題,給他吃上定心丸,讓他重拾安全感,問題就解決了。
? ? ? 所以,任教一年級的孩子,說容易也挺容易,只需要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這顆恐懼的心能慢慢被安撫下,那么我們收獲的便是純真的笑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