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認知對方的,會去揣測別人說的話,甚至一個表情。然后我們用自己的猜測和推斷給別人定刑,還不允許別人申辯。到底是在什么時候,我們竟然變得如此霸道?
網(wǎng)絡(luò)上有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我們往往都把最好的耐心和修養(yǎng)給了陌生人。”對于熟悉的人,卻是只憑一己主觀臆斷,就做出判斷。如果是這樣,人生永遠處于初相識,那大概就是最讓人覺得愉快的模型了。至少我們能夠不去揣測別人所有的意思都是惡意,亦或我們還能安慰自己,別人可能只是詞不達意而已。沒有人動不動就喜歡懟別人,尤其是在公眾場合,當(dāng)然這樣的公眾場合包括微信聊天群,還有有共同朋友的朋友圈。當(dāng)別人原本想贊揚你的意思被你理解成了對你的諷刺或者說是針鋒相對。請問對方還能解釋什么?還需要解釋什么?以后還能再說什么?口口聲聲覺得別人不懂自己,可我們自己就真的懂別人么?恐怕未必。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朋友和媽媽一起,媽媽看著他拿著兩個蘋果,就問問他能不能給自己一個蘋果。孩子低頭把兩個蘋果都咬了一口,這個時候的媽媽感覺內(nèi)心有些很不舒服,這時候孩子把其中的一個蘋果給媽媽,并且告訴媽媽他已經(jīng)嘗過了,給媽媽的那個蘋果更甜一些。我們假設(shè),這位母親沒有耐心,看到孩子咬了蘋果之后就感到受傷,難過而是沒有等待孩子解釋為什么,她可能這一輩子都不知道為什么孩子會那樣做,甚至在她的意識里,孩子根本不會分一個蘋果給她。如果她在孩子給他蘋果之前就做出判斷,甚至在言語上表達出來,不僅傷了自己的一顆心,還傷害了孩子的一顆心,可否是對的?那么這個小小的舉動,會不會改變孩子的一生?就像大西洋那邊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整個東半球就處于一場風(fēng)暴中一樣,有很多人和事的生命軌跡從此就會發(fā)生變化。
家人朋友本該是相較于陌生人的強鏈接,不過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仗著這種關(guān)系有恃無恐,肆無忌憚。我不知道當(dāng)我們揮霍到臨界點的時候,還能剩下什么?有一天都靜下來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我們把壞脾氣都給了家人,給了愛你的人,會不會后悔,哪怕只是一點點?
你責(zé)問的理直氣壯,我潰敗的一塌糊涂。你站在心理的制高點,像王一樣高傲的宣布著我的罪行,你的內(nèi)心真的是高興的嗎?當(dāng)我無力申辯而放棄的時候,當(dāng)我的支持和愛意因為一句可能不太恰當(dāng)?shù)谋硎鲋蟊荒阏`解到了相反的道路上,當(dāng)這一切都按照你的想法去的時候,我承認了你內(nèi)心的所有的你以為,你真的感受到了“勝利”的快樂了嗎?
我們就這樣雙方都在想法設(shè)法的消耗這一點所謂的感情,它還能被消耗多久呢?或許我們都錯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