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課堂簡要記錄
第一課時(1.3班)
2017年3月10日星期五陰
因為部編版新教材,所以原本是八年級上冊的這篇課文在今天,七年級下學生開始學習了。
第一節課因為復習小結了《木蘭詩》還留下15分鐘,所以我布置了3班的學生們展開自學:1、完成生字詞的文中勾畫和自然段的標注;2、思考課后練習第一題;3、批注兩處有感悟的地方,提出一個自己的問題。(其中的1和3是我們從上期開始就一直提出的預習常規要求。)
我在過道旁慢慢巡視,一了解進度,二關注學生們的批注點。
第二節課
一字音明確
憎惡粗拙哀悼
和學生們討論后,加深記憶并記錄在書上。
二課后練習一: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交流起初以學生的自愿舉手展開。學生們的回答沒有按照課文的先后順序。我想應該是按照各自印象深刻的部分開始的。
元旦的古怪儀式:吃福橘
阿長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阿長一肚子煩瑣的道理
……
學生們的尋找沒有大的問題,只是漏掉了開頭部分:“阿長”稱呼的由來。在我的提醒下,順利完成,我們還明白了阿長的地位確實很低。這一次,我沒有急著寫板書,害怕耽擱時間,把學生們通過交流形成的好的課堂氣氛打斷。所以,我緊接著順勢提出課文后關于敘述視角的問題: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將自己童年的感受和寫作是的回憶聯系在一起,你覺得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對阿長的態度有著怎樣的變化呢?
2、請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圈出表明他態度變化的詞語。
于是大家很迅速的從文中挑選出“憎惡、不大佩服、討厭、不耐煩、空前的敬意、特別的敬意、偉大的神力、新的敬意”等詞,當然,順序又是混亂的。
這一下,板書有出現的必要了。
我和學生們把剛剛得到的信息一起做了梳理。
這個是必須的,說得熱鬧,但是明天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另外,上期期末測試閱讀題部分,課內語段的概括內容部分和課外語段尋找作者的情感變化這兩道看起來比較簡單的題目,學生們大部分都答得不夠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中老師覺得小學老師教過所以有些忽視學生自己答題的方法和細節的梳理。所以,我想,基于我的學生們的基礎還是一課一得,一步一個腳印,落實于平時的課堂時間吧。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
想起孫紹振的話,那么我還應該在學生們不知道的地方下功夫才行。所以這節課的一個可供大家思考的大問題出來了。
3、阿長給我購買《山海經》容易嗎?
幾個學生說了自己的看法。
既然這個部分是最能表現她的優秀品質的部分,作者為什么最后才寫?你覺得可以把課文的前面刪去,只保留最后這一部分嗎?
問題剛一出來,一個成績中等的學生就吼了一句“先抑后揚”,那么,我直接轉入第二個分問題,給學生們5分鐘思考,并說今天會請五位同學來交流。
一些平時喜歡課堂答問的學生唯恐抽不到自己,很快舉手了。一些很難舉手的同學開始了沉思。我知道,抽問必須穩,不能因為個別人的積極讓其他同學失去了訓練思考的習慣。他們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記錄別人的想法嗎?
我得等!
抽問的時候,我先請了一位積極的同學:不能,這是留在魯迅先生記憶中的那個阿長。
后來,我請了兩位平時難得舉手的同學:不能,阿長本來就有優點也有缺點;這樣的阿長的故事才豐富多彩,所以結尾他才情感飽滿的抒情。
順勢,我請全班同學充滿神情地朗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一刻,我的心里是激動的,我其實可以繼續閉嘴。
最后,我請了一位平時喜歡發言的語文也比較優秀的同學做了小結。
我想起了司馬遷寫《史記》:不虛美,不隱惡,以此做了點評:“童年的魯迅”天真,所以對阿長的態度是基于自己的認識而不斷變化;“成年的魯迅”事過三十多年仍懷著深情回憶。
我們的生活中也許也有這么一位雖然缺點滿身但是卻因著某次的善意讓你銘記的普通人,他或者是你的老師,或者是你的家人,或者是一位陌生人……這周的隨筆大家可以以此打開自己的心靈之門。
下周的課,我想會接著和學生們討論阿長的那些善良,和他們一起走進文本的細處觸摸文字的溫度。
今天很遺憾沒有錄音,如果那樣的話,可能會更真實并讓我聽聽自己的教學語言是否再次陷入了瑣碎和煽情。
下課的時候,我的心情愉悅,也許是因為今天有好幾個平時沒怎么舉手的學生開始主動答問;也許是因為自己板書環節的調整課堂的推進順暢;也許是學生們今天討論中的思考切近文本……
當然,我知道,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滿意的地方,比如還可以順道把阿長的優秀品質做一個批注的分享,可惜因為我的環節安排中的教學語言的瑣碎耽擱了……
打開我的便簽說某天回家記錄《土地的誓言》,可惜今天我已經沒有了多半記憶,當時記錄多好,還是要記得帶上錄音筆。我都只留下課堂讓學生們學習了作者描寫景物的兩種方法:鋪排和細節深挖,然后學生仿寫運用于春天我們這里如油菜花、麥苗等的景色。那么,學生們的學習又留下了什么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教學部編版新教材的時候有些偷懶,以前都喜歡細想這篇課文教什么和問什么,現在幾乎從兩個角度入手了:課后練習等助讀系統或是我對于素讀課文后對課文進行的個性提煉,比如《土地的誓言》寫景的方法。
越教就越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