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46字
“回家過年”系列,今天就結束了,真的很舍不得。
最開始寫這個系列的發愿,只是想給我拍的照片配一段合適的文字。寫到現在,我前后算了一下,這個系列1萬字都不到,但它對我很重要。
老讀者們會知道,我的前一個系列寫的是“兒時”,這是我有意識完結的第二個系列。
完成“兒時”和“回家過年”這兩個系列,對我來說很不容易。過程中的難不用細說,但我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一刻的我更堅定,會找尋合適的方向,把系列繼續寫下去。
?1.?茶錢?
媽還在老家,她說今年不急,等把茶采了再出門打工。
前些年政府搞經濟作物,我們村領到的任務是種茶,后來還種過無花果。
勤勞的農人領到集體發下來的樹苗,熱火朝天干了好幾輪。到今天,村子里隨處可見茶樹和無花果。雖然遠遠沒有成規模,但對農人來說多少是點念想,每年還能靠此有點收入。
照片上就是我家的茶地。茶壟中間用來種植農作物,這塊地很快會種上洋芋。
那天媽和鄰居周婆婆聊天,周婆婆說她去年采茶賣了不少錢,有500多。
每年的3、4月間,政府會安排茶商來村子里定點收茶,媽說她能賣上2000塊。
“茶再長幾年,能賣得更多。”媽說起這話時,語氣里是滿滿的希望。
?2.?拌面?
春節是個終于閑下來的時段,哪怕花點時間做些不著調的事,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破天荒在家做了拌面。怕不好吃,我只做了一小包。
果然不負眾望,爸媽都吃不慣這個醬的口味。別說爸媽,我都吃不慣。
沒成想,最后是婆婆包了圓。這拌面我煮得軟,醬又不辣,還不是清淡口的,正好符合婆婆的口味。
上一次做飯給爸媽吃,好像是我蒸的包子,已經過了好多年。
?3.?墳?
這次回家我才有意識到,家附近全是墳山。
老屋門前就是墳山。
小學學校就修在墳山上,地基下不知道壘了多少座墳,學校前后更是成片的墳山。
上學時我們的課間活動很多就在墳包上進行,我們在那里找一種叫“記性草”的野草,放進書本里,期待自己的記性變好。記性變沒變好我倒沒感覺,我只記得野草腐爛在書本里,書頁也爛了不少。
現在的新家更甚,四面都是墳。我那天看到陽光照進屋里,就想拍張照,隨手一拍門前的墳包就入了畫。
最后我放棄了,只拍了地面。
家左側的“廟兒包”好像是座很大的墳包,大到成了座山。
就是照片上左側。我看見這路邊長了好多棵野生的花椒樹,媽說她做菜時就會來這摘一些花椒葉。
幾年前我從自家竹林里挖了一棵野生的花椒樹種在老屋門前,后來死了。
在老家,“墳”和“死”被提起的時候,是一種日常,情緒波動都不會有。生命的無常跟人在這里自在相處著。
?4.?網線?
“譚方叢他們家牽了網線。”弟弟指給我看,一根網線向鄰居的家方向延伸。
記憶里是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安了有線電話。鄰居譚方叢當兵的兒子阿飛把電話打到我家,我就跑出去扯開嗓子喊“譚映梅”。
譚映梅是阿飛的妹妹,是譚方叢的二女兒,也是我的伙伴。因為輩分的關系,我沒法叫譚方叢“叔叔”之類的,但又不好直呼其名,所以我活了29年,從來沒有喊過譚方叢的名字。
我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我只要扯開嗓子喊他女兒的名字,他就知道是他兒子打電話到我家了。
在有線電話前,阿飛都是寫信回家。我還幫他們家去鄉里的郵局取過信件。有一次取回信時譚方叢家的兩個女兒都不在家,還是我讀信給他們夫妻聽的。
我完全不記得那封信的內容了,就記得我讀了好多遍。那張薄薄的信紙,我小心拿著,我知道它很重要。
如今,網絡早就通暢,親人的訊息瞬間可抵達。可我為什么會有點想念扯著嗓子喊“譚映梅”的名字,會想起阿飛寄回家的那張信紙。
“回家過年”系列正式結束,感謝所有讀者的陪伴。
今天我爸打視頻過來,問我公眾號有沒有一萬粉絲,我說沒有。他又猜幾千,我說真沒有。
一開始有點生氣,后來想通了。爸也只是想知道而已。
他很好奇誰能看到這些內容。說實話,我也很好奇。
文字被我寫出來的時候,它就不受控制了。它能一次次治愈我,它能被爸媽看到,它也能被更多的讀者看到。這些就足夠了。
下一個方向的系列,原本想寫“職場”,我又猶豫了。
起因是我在跟媽視頻的時候說了一句:“工作哪有開心的。”媽在那頭沉默了,苦笑著。
工作這件事,反人性的地方太多了,我還無法用自己的世界觀去解讀這種現象。我身在其中也理解不了。
說不定可以開個吐槽職場系列,但有什么用呢,那些委屈始終是委屈,那些不對始終是不對。黑跟白之間哪有什么灰色地帶,不過是黑的那一方為了粉飾找出的說辭。
今天跑了趟面試,我還得活著。
【寫作這件事,我已做了10年,會繼續寫下去。謝謝你看到這里,希望能多交流,關于寫作,關于回家過年,“什么都好”。
石筍:95后,寫作10年,力圖準確記錄大時代小人物、小人物大情懷。我們走得太快,總忘記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價值。等你一起,山海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