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
什么是風險,風險是還沒有發生的事項
什么是問題,問題是已經發生的事項
預防風險處理方式:降低、 規避、轉移、接受
解決問題流程:覺察問題,澄清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課程從風險的定義出發,帶著我們從較高的層次看海比特訓練營的整個結構,從初級的風險防范,到高階的問題解決,每一個可能遇到的細節都拿出來仔細分析與提供對策。讓我們在習慣養成的道路上能夠自主識別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參加訓練的目的與意義所在。
風險坐在那里想是想不全的,很多事情再不行動時是不會產生的,也不會有那么多的風險。整個習慣訓練過程走到最后,開始做實際練習之前,沒想到還有一個填表的風險。第一個念頭是,“這也是風險”?“,最終拿到的元習慣訓練登記表以及積累情況記錄表,看似簡單的表格,跟著空格填寫內容就能完成。實際上,這里面真的會存在不會填的情況,之所以不會填因為我們不了解表格背后的邏輯,以及他的使用順序和使用目的。在課上永澄老師對于表格的填寫用兩個案例做了講解,從動機、行為、獎勵、觸發器敏銳度、觸發器幾個方面分別講述了原理與識別方式。
在講解中有兩個點,我最喜歡:
- 1、在一個領域中,事情太多時,直觀選擇是少做一些事。認知更新后策略調整為----抓重點
- 2、出現多領域的東東都想要的時候,需要進行結構調整,策略為---先要哪個再要那個,魚和熊掌還是可以兼得的。(同樣也是抓重點思維,抓手思維)
請嘗試用TMBRT模型分析自己的一次“失敗”?
記得有一次給同學解決會計核算問題,他自稱思路有點混亂。自己當仁不讓,就出手了,這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詢問、查閱資料、翻看數據、求證、出思路、出方案、講解一遍。一通忙活,自認為完成搞定,同學也反應說清晰不少,問題解決了,誰知過了一段時間去問,實際工作中還是沒有去做,僅僅是思路清楚了。同時給我反饋說我的方案過于理想化,有很多現實問題阻礙著事情的解決。
1、動機:解決問題,證明自己很牛,獲得一次解決問題的爽快感,解密問題的本質,滿足好奇心。
2、行為:四處尋找問題,抓住一個是一個,這次抓住了同學的思路問題。同時對問題本身和同學混亂的思路進行分析與評價,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斷的詢問,不斷的獲取信息,不斷的找到新的思路與答案,整個過程讓自己的好奇心與成就感不斷的滿足。
3、獎勵:獲得了信息,獲得了成就感,滿足了好奇心,最終解決問題,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和表格
4、觸發器敏銳度:一次一次的成功,讓自己的思維很活躍,這種行為方式不斷加強,就像吸大煙一樣,上癮了。
5、觸發器:固化了一種習慣,一旦有困惑或問題出現時,自己立刻就沖上去開始分析,獲取信息,并給出解決方案。
錯誤的信念:不要期待一蹴而就
認為你只要發現了問題 分析了問題 找到了問題的原因 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 認為問題就能被解決,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他還需要慢慢去做,慢慢去實踐才能慢慢去修正,不可能一蹴而就。
上面的分析戳中我的痛點,自己的行為大多數都是如此,太容易給別人方案了。其中有巨大的坑,這個方案沒有充分考慮對方的需求,沒有充分考慮環境對問題的約束,僅僅是在考慮自己的思維結果,關注自己,沒有關注到他人。而且自己真的就是認為只要發現了問題,分析了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就認為問題可以被解決了,自己的這個思維真的是錯到家了。問題的解決需要不斷的實踐,并結合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方案,最終促進問題的解決。
如果非要為這種行為找一個借口,自我分析結果是來自兩點:
1、自己旺盛的好奇心沒有很好的駕馭,不知道學習方法和問題解決方法,上學時沒學會學習。
2、初入職場,做的是軟件測試,我們的職責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到問題原因,并結合業務需求給出解決方案,然后交給開發人員用代碼具體實現。我的行為到此為止,于是這個行為模式就固化了。
仔細想想,當時自己的測試工作之所以沒有效果,得不到認可,重點就在于前面工作做完了,后續的跟蹤與修正沒有做到位。只是機械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反饋問題,沒有占到較高的層次來看待自己的工作,無意識的生活真的好可怕。
本次課程其他的感受,以及未來行為的改變
本次課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風險意識和學習細節的認真態度。只有對學習過程的細節逐一識別,并有意識的進行思考才有可能發現每一步存在的風險與問題。看到風險,就用處理風險的四個策略來解決,遇到問題,就用問題解決流程來處理。首先先看到,才有可能被識別,只有行動才有可能看到,所以每一項能力的提升,刻意訓練是必經之路,也只有這樣才不會糾結自己速度的快慢,自己得到的多寡,因為我一直都在行動,都在發現慢動作中蘊藏的規律。
繼續做元習慣養成訓練,進行更多的刻意訓練,盡可能多的總結自己的經歷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