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p()
是數組的方法,對數組中每一個元素執行相同的函數,并返回新的數組
可以理解為一種映射。
var a=[1,2,3,4,5,6,7,8];
var fun_a=function(item){
return item*2;
}
var aa=a.map(fun_a);
- filter()
與map()相似,但是可以根據函數返回bool值選擇是否保留當前元素,返回篩選后的新數組。
var a=[1,2,3,4,5,6,7,8];
var fun_a=function(item){
if(item%2 == 1)
return false;
else return true;
}
var aa=a.filter(fun_a);
- reduce()
也是數組的方法,將數組最后求出一個值
var a=[1,2,3,4,5,6,7,8];
var fun_a=function(i,j){
return i+j;
}
var aa=a.reduce(fun_a);
-
閉包
很難又好像很簡單,是否可以理解為在一個函數內a內聲明一個函數b,但是不直接調用函數b,只把這個函數b作為函數a的返回值,再在需要的地方調用。同時,聲明在函數a中的變量成為靜態變量,只在函數b中可以使用。
var fun_a = function(){
var i=0;
var fun_b = function(){
i+=1;
console.log(i);
}
return fun_b;
}
var fun_bb = fun_a();
console.log(fun_bb);
fun_bb();//console.log(1);
fun_bb();//console.log(2);
fun_bb();//console.log(3);
但是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返回的函數并沒有立刻執行,而是直到調用了f()才執行。
function count() {
var arr = [];
for (var i=1; i<=3; i++) {
arr.push(function () {
return i * i;
});
}
return arr;
}
var results = count();
var f1 = results[0];
var f2 = results[1];
var f3 = results[2];
console.log( f1() );
console.log( f2() );
console.log( f3() );
在上面的例子中,每次循環,都創建了一個新的函數,然后,把創建的3個函數都添加到一個Array中返回了。
開始時我認為調用f1(),f2()和f3()結果應該是1,4,9,但實際結果是:
f1(); // 16
f2(); // 16
f3(); // 16
全部都是16!原因就在于返回的函數引用了循環變量 i,但它并非立刻執行。等到3個函數都返回時,它們所引用的變量i已經變成了4,因此最終結果為16。
返回閉包時牢記的一點就是:返回函數不要引用任何循環變量,或者后續會發生變化的變量。
如果一定要引用循環變量怎么辦?
方法是再創建一個函數,用該函數的參數綁定循環變量當前的值,也就間接將循環變量轉變為內部函數參數,作為非循環變量,無論該循環變量后續如何更改,已綁定到函數參數的值不變:
function count() {
var arr = [];
for (var i=1; i<=3; i++) {
arr.push((function (n) {
return function () {
return n * n;
}
})(i));
}
return arr;
}
var results = count();
var f1 = results[0];
var f2 = results[1];
var f3 = results[2];
f1(); // 1
f2(); // 4
f3(); // 9
閉包會使變量始終保存在內存中,如果不當使用會增大內存消耗。
javascript的垃圾回收原理:
(1)、在javascript中,如果一個對象不再被引用,那么這個對象就會被GC回收;
(2)、如果兩個對象互相引用,而不再被第3者所引用,那么這兩個互相引用的對象也會被回收。
那么使用閉包有什么好處呢?使用閉包的好處是:
1.希望一個變量長期駐扎在內存中
2.避免全局變量的污染
3.私有成員的存在
-
Generator
generator跟函數很像,定義如下:
function* foo(x) {
yield x + 1;
yield x + 2;
return x + 3;
}
generator和函數不同的是,generator由function*定義(注意多出的*號),并且,除了return語句,還可以用yield返回多次。
我們以一個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為例,可以這么寫:
function fib(max) {
var
t,
a = 0,
b = 1,
arr = [0, 1];
while (arr.length < max) {
t = a + b;
a = b;
b = t;
arr.push(t);
}
return arr;
}
// 測試:
fib(5); // [0, 1, 1, 2, 3]
fib(10); // [0, 1, 1, 2, 3, 5, 8, 13, 21, 34]
函數只能返回一次,所以必須返回一個Array。但是,如果換成generator,就可以一次返回一個數,不斷返回多次。用generator改寫如下:
function* fib(max) {
var
t,
a = 0,
b = 1,
n = 1;
while (n < max) {
yield a;
t = a + b;
a = b;
b = t;
n ++;
}
return a;
}
直接調用:
fib(5);
直接調用一個generator和調用函數不一樣,fib(5)僅僅是創建了一個generator對象,還沒有去執行它。
調用generator對象有兩個方法,一是不斷地調用generator對象的next()方法:
var f = fib(5);
f.next(); // {value: 0, done: false}
f.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f.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f.next(); // {value: 2, done: false}
f.next(); // {value: 3, done: true}
next()方法會執行generator的代碼,然后,每次遇到yield x;就返回一個對象{value: x, done: true/false},然后“暫停”。返回的value就是yield的返回值,done表示這個generator是否已經執行結束了。如果done為true,則value就是return的返回值。
當執行到done為true時,這個generator對象就已經全部執行完畢,不要再繼續調用next()了。
第二個方法是直接用for ... of循環迭代generator對象,這種方式不需要我們自己判斷done:
for (var x of fib(5)) {
console.log(x); // 依次輸出0, 1, 1, 2, 3
}
generator和普通函數相比,有什么用?
因為generator可以在執行過程中多次返回,所以它看上去就像一個可以記住執行狀態的函數,利用這一點,寫一個generator就可以實現需要用面向對象才能實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