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榮幸跟大家進行分享,我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內容商業的發展和模式創新。
首先談談不變的商業的本質。飛利浦·科特勒教授曾經跟我說,生意的本質是創造價值。這個時代最大的改變, 是科技的改變創造了新價值。
傳統的理解上, 價值創造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它包含四種價值;
1.??首先是新產品、新服務, 與新體驗,甚至是一種滿足需求方式的創造價值。
2.??其次, 商業模式這各學科興起了以后,我們研究交易與交換的價值,
3.??再者, 品牌價值若不巨大,客戶購后使用上是沒有面子的。
4.??最后,價值交付是客戶的終極收獲。今天的講座之后會談, 新科技的來臨,讓我們為客戶多創造了一種價值,這種價值是歷史上沒有的。
我們看看現在到底有些什么變化。我們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經歷了三個革命,第一個革命是2004年的社交革命,第二個革命是2007年的移動革命,但最大的一個革命是2012年在中國的這個土地上開始出現了移動社交革命,尤其是中國的微信社交。這里面有什么問題呢?十多年前提到上網,除了谷歌和百度之外,可能當時就在想做點電商,那個時代是中心化分發的時代,內容組要不斷地花錢買SEO和SEM。但是曾幾何時這個事變了,以眾多的自媒體為主,現在隨著微信的小程序出來之后,這個非中心分發會經由一種更大力量的方式,這是我們看到的革命,這個革命對我們有什么幫助,或者說改變了什么呢?
我一開始碰到這個革命的時候我是不理解的。第一個革命是移動的智能終端,第二個是大數據,第三個是云計算。這三樣東西我們都非常熟,但是第四件東西我們不是很熟,很多人不把它當成科技,這個東西就是社交的媒介,它開始變成了一個社群化的社會和一個內容化的社會。因為技術的改變,打破了很多的邊界,這是過去20年到30年以第二屏幕為主的穩定期已經宣告破產了,而且未來的商業模式還在不斷創新當中。
今天我們在移動社交上帳號非常多,新媒體大家每天也在上,比如秒拍、喜馬拉雅、好奇心日報等等,這些東西讓我們都變成了自媒體,我一直在抗拒成為一個自媒體,但是現在抗拒不了了,我跟魏老師很快也會變成一個自媒體。
我想跟各位拆解兩個部分,我們兩年前花了很大的力量在探討社群商業,只不過今天中國的社區商業做得很多,社群商業做得不多。原來沒有的移動社交需求,現在變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社群商業,變成了一種跟客戶的主流業務活動。這個社群商業把我們從過去的B2C轉變成了C2B的時代,跳過了社群,所有的商業都在往它靠近的力量上轉變。
人有了社群以后不可能沒有內容的,沒有內容怎么來轉發呢?所以以人為核心的移動社交,我們現在產生了兩種最重要的內容,一個是專業的內容,我們叫PGC,一個是用戶產生內容的UGC,它已經成為社交和傳播的價值核心。同時出現了一大批有大有小的內容創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不管你是不是曾經考慮過內容,你的未來都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你如果在傳播的過程里,你個人是個自媒體,你公司未來會有一個新媒體中心,你的內容策略是什么。我們等下用案例來跟大家講。
移動社交的時代,內容商業不止是閱讀價值,更是一個營銷傳播價值。另外,今天很多的新媒體中心,它最痛苦的一件事情不是內容本身好不好的問題,是標題黨選得好不好的問題,沒有好的標題是沒法傳播的,同時一個有效的分發矩陣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與客戶生態交流中,從營銷模式,現在變成了營銷模式和傳播模式二合一。
移動互聯網內容商業時代的來臨,我們把過去很多不能交易的東西挖掘了它的商業價值,讓它能交易,同時為它設計了一種交易方式。舉個例子,這個交易的設計和交易的方式,我很喜歡舉分答的例子。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上這個APP,這上面匯聚了2萬個專家,有一位知名研究房地產的教授,他在分答上面回答一個問題收人民幣1000塊錢。你要問他一個問題的時候,你只能用60個字寫出來,但是他回答你的問題的時候不能寫出來,他要用60秒的音頻回答你。很多人看了這個東西之后就覺得很有趣,說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教授又是個房地產學術大咖,大家就愿意去聽,偷聽一次一塊錢。你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有1萬個人都聽了,原來問問題的這個人是不是受到了獎勵?他不但沒賠錢,他還倒賺了3500塊錢,因為每一個偷聽的人付的錢中10%給平臺,45%是返給問問題的這個人,45%的錢是給這個大咖教授。在這個時代里面,我們設計商業模式,我們把過去不能交易的問答變成在一個移動終端上可以交易的東西。同時我們設計了一種新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讓多方都得利,而且它有一定的共享經濟的味道。這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東西,移動互聯網在這個時代里面內容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家愿意交易的東西。
再舉個例子來講,我們幾位教授最近要上線“原點學習社”。今天,教授在學校都是有任務的,至少一個月要教十多天書,我們準備把EMBA課程錄成音視頻。以后教授在課堂上授課時間可以降低,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企業做調研,每個月找來的案例都是新的案例。另外,如果大家都聽完了我們過去所錄的8到10門活著的的EMBA課,然后我們又上線一個案例分析,每次兩個教授“圍剿”一個企業家,大家很開心地談一些商業的智慧,把這些想法打包起來,變成一個可以交易的東西,而且設計一種交易方式,這就是我們講的內容創業的可愛的地方。
大家看到現在寶瓶還做出了可以管理傳播的方式,如果企業家買了以后,你回去以后就可以知道你最重視的10個部下有沒有讀,回去以后讀了多久,在哪兒讀的,幾點讀的。寶瓶現在做得非常好,而且背后的引擎越做越精良。
再比如說羅輯思維,它的交易方式也很有意思。這些都是以前沒有交易過的東西,一個趨勢的報告會竟然可以變成跨年的晚會,而且可以賣20年的票,這是過去沒有過的商業。
我很佩服“一條”的創始人,他本來是《外灘畫報》的總經理,《外灘畫報》一年半以前結束了,新時代,大家找到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一條的創始人說,他是轉型不轉行,他把過去《外灘畫報》在線下的雜志搬到線上。
一條是沒有導演的,他把過去拍高清照片的攝影師變成了導演,從內容創作轉成了電商。他的目標人群是誰呢?是比85后、90后年齡大一格的人,他相信我們未來在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趨勢之下,大家會愿意買更好的東西,而且他認為會欣賞優質的產品,他要成為他們的引導者,同時他嫁接了各個國家的高人設計的好產品,變成一個平臺陣地,大概3000萬的目標客戶,而且他做的視頻和文字很精煉,這就是我們談到的短視頻內容創業的一個很好的典范。而且他堅持做高格調,他現在打造了一個設計師產品的電商品牌。
還有一個是“二更”,這也是排名比較靠前的內容公司,我們來說說它是怎么做PGC的。我們過去看電視基本上都是傳統媒體,但是這個時代所有人都到了移動終端,所以大家開始喜歡看愛奇藝、羅輯思維、美拍。于是二更這家公司誕生,它做到一個洞察,大家喜歡看短視頻,不喜歡看長視頻,它有一個媒資庫,可以找到很多人拍,很多部片子拍好以后,很受歡迎,他把它打包成一個內容,賣給馮小剛這樣的導演去做成電影。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這種具有較沖擊性的片子。
三分鐘短視頻要對各位有沖擊性。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背后是有內容策略的,做的是內容原生、形式原生和意圖原生的新時代,所有人拿起手機看的時候,它的溫度感比較強,講人話。
內容創業必須要有內容策略,二更是一個三維的維度,這里面包含了自己身邊的社會人,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現在有140個投放的陣地,所有你能夠想得到的,美拍、秒拍、今日頭條、愛奇藝、優酷土豆等等,很多廣告主是愿意投放的,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也是內容創業里面做得不錯的。
再給各位舉個小紅書的案例,這是個UGC的案例,是用戶產生內容的案例。大家可以下載這個APP,創始最開始是鼓勵旅行者把自己看到海外的優質產品發布到這個APP上,跟大家做一些分享,或者你作為一個普通用戶,你到了什么地方,買了什么好的東西,你可以把它拍下來,然后上傳上去。假設你喜歡到韓國去,你每天發在韓國看到的一些好東西,有一段時間你不去了,別人還會來問你,為什么沒有發呢。這里有一個爆發點,過去沒有做電商,過去只是一個攻略庫,現在成為了用戶產生內容的內容電商。
他說他要找到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給85后到90后的女孩,這些人視野開始國際化,不想過將就的生活,經濟能力好,她想在最好的年齡買到最好的東西,但不代表那是奢華和貴的,在意自己,愿意曬單,所以他說他們擅長理解這批人,引導他們。所以各位注意看,是不是把海外的購物場景化了,而且全程直播,帶入了更高的場景感,它是一個商品內容庫,也是一個全球買手。它的業態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是跟前端勾在一起的。最重要的是它怎么樣管理這個天然發酵場,管理這個社群,具體的內容我不打算講,但是我想說的是,他通過不斷地跟用戶交互之后,用戶交互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新的價值點,它變成了一個交互的生態圈的概念。
我們再聊聊粉星美妝,這個創始人年齡不大,她教16到30歲的女性穿搭和美妝,我不愿意叫她是網紅電商,我認為她是一個美妝自媒體加上內容電商。你可以上去看看,在微信上叫化妝師MK,每天發布一個短視頻。她的內容策劃和內容管理能力很強,這個女孩是從南方都市出來的。每天要思考一件事,怎么樣長期不被人討厭,不出現審美疲勞,這是很不容易的。同時視頻在所有的視頻網站都分發,而且她有一個淘寶店,但是她從來不明著講,不讓大家討厭。
她給人的感覺很職業、很中性。
她的盈利點,廣告占70%,電商大概占30%左右。未來的商業進一步擴展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她做了兩個新品類,她說這個品類做下去一定不會太久的,她策劃了一個“八卦能手賤小熊”,另外給一個45歲左右的女性策劃了一個“一看就沒我貴”,就看誰狠,看誰貴。這是她做的一些內容創業。
這個時代從跟用戶打交道的交易結構來講,我們認為它多了一個交互價值,這個交互價值就像我剛剛說的,我們要設計這種交互的交易的方式。
我們再來聊聊網紅經濟,給大家看看這個東西,這個V影視很厲害,它里面有100位網紅,你可以上去看看,它的微博有2500萬粉絲,它把微博視頻化,不斷孵化出新的垂直IP大號。而且關注人的個性、情懷和價值觀,最重要的是它的表現形式很好,它還是一個生態型的商業。
這家公司內部有文化傳播公司,公關公司、電商公司和影視公司。它的文化公司就是發現網紅(段子手),創造一些內容。然后他是公關公司,找B端的客戶,給他們策劃廣告。然后影視公司是專門給他們拍微視頻的,電商公司就是打造自己的品牌,獲取線上的流量。這是他們前不久做的一個“壹杯”的節目,這個是介紹關于制作喝的東西,現在在網上這種內容還是比較少的,這個視頻比較特別,我給大家看一下。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網紅的內容+視頻+直播+消費的商業價值,它已經開始在發酵當中,像剛剛這樣的微博大號,大概一個月可以聚集180萬粉絲,而且轉化率都是比較強的。還有一點,它不粗俗,可是很有會心一笑的幽默感的感覺,這就是35歲上下的人喜歡看的東西。
現在淘寶也開始做網紅內容+視頻+消費。
我們再看震驚文化,他是專門搞搞笑的視頻,是一個PGC的偏動畫的短視頻,它的微博有1.2億用戶,微信沉淀了700萬自分自發的用戶,全微信公眾號排第9名。而且他的網感也是非常強的,他不是一個非常粗俗的東西,他現在開始做了很多的網紅的IP。大家可以回去上網看看,這是泛娛樂化的IP內容經濟,跟我們剛剛講的又不太一樣了。
最后我想跟各位說IP孵化,這可能跟在座的各行各業是有密切關系的,我舉這個例子跟各位說,這個商業邏輯是這樣的。東北有一個房地產項目,位置很偏,于是策劃了這樣一個事情,它是一個陌生的新區,跟當地的居民也沒什么感情互動,而且給人感覺是一個屌絲社區,他們鎖定的目標人群是瞄準有3到5歲兒童的家庭,年輕人組建的新生家庭。它創作了一個新主角,就是這批人,這批人是有虛擬文化主角的感覺,有典型的當地人畫像。這個IP有本土化的形象,容易得到認同感,把這個做出來以后放在電影院投放,大家以為是一個要上映的動漫電影。它之后通過一組凸顯育兒焦慮的動畫片,讓大家產生好感。這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商,這樣子的IP運作,它未來也可以為化妝品和各行各業做這樣的東西,這是現在最紅火的,應該講是過去這一年半大家熱議的東西。最終它通過各種衍生品,線上線下和人際關系傳播,讓企業和所有的用戶都形成了比較強的黏性,這種IP的設計是目前很流行的東西。
我們今天講了音頻的內容商業模式,短視頻的商業模式,短視頻電商的商業模式,短視頻+網紅+電商的商業模式,我們還談到了大IP怎么樣跟公司的銷售連接的商業模式,這通通都是內容創業。
我們之前看二更,可能大家平常在看的時候,要用一個這樣的觀感來看,它有一個生態系統,它對應的用戶有一個生態系統,一條跟它的用戶是同樣的生態系統,所有人來分析這個新興的產業,你該做什么布局和動作的時候,要到最上面這層來,看到這個產業有什么樣的變化,你針對這個部分能夠做一點調整。你是不是能夠在最上面這一層看到它的內容產業里面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內容產業,對大部分的企業來講有沒有嫁接這些內容創業的機會。我堅信泛娛樂的未來是對各行各業,包括To? B、工業產品都是有嫁接機會的。
謝謝各位朋友。
*本文根據周宏騏老師在2017商業模式志友會年會上的演講整理,已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