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好好學習》第2章
R原文:
讀書方法的升級: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
事實上,內化成能力的知識,是最忘不掉的。那么,為什么我們“經典”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原因很簡單: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系起來。英國的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后在這個時候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了刺激,然后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里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辟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比如,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動用生物本能,想象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前一段時間播出的英劇《神探夏洛克》里,福爾摩斯就是靠記憶宮殿訓練自己超強的記憶力。
當然,讀書并不等于背書。然而,大腦這種通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讀書是為了讓你重新認識世界,而不是在于閱讀書籍數量的多少。
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學習的質量并不取決于讀過書的多少。而取決于通過書籍,我們思考了多少,內化了多少,對這個世界又理解了多少,認知提升了多少。
為什么很多人總是想要快速的看完一本又一本書,一年內讀上幾百本書。主要是因為:
(1)我們大腦天生就喜歡尋求刺激,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有著獲取更多新知的強烈欲望。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對于正在看的書就會缺少興趣,更想趕緊看完,能夠馬上看下一本新書;
(2)在學習過程中,只有經過思考才能內化成自身的知識。而思考是痛苦,是反人性的,所以很多人都為了逃避這種痛苦,而選擇簡單的閱讀、摘抄,沒有進行深度學習思考。這就是常說的低水平勤奮。
學習其實和投資一樣,都具有復利效應。如果你積累的經驗知識越多,關聯理解新知識的效率就越快。如果我們學習的時候不把新知內化成舊知識,那么我們在學習其他新知識的時候,就不能夠提供大量的知識背景來理解新知識。最后會讓我們越學越艱難,越焦慮,甚至會懷疑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從而放棄繼續學習,親手斷送了自己的未來。
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溫故而知新。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新知關聯到自身以往的經驗,并能夠提煉出新方法,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指導自己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