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思維已經學完了,寫作之前,受眾思維可以幫助你換位思考,讓你用受眾容易接收的方式輸出信息。輸出信息時,邏輯思維可以幫助你有條理地組織信息,也便于受眾的理解。而故事思維則是一種動人的包裝方式,可以讓你輸出的信息更易于受眾的吸收。
今天,我們會談一個較為輕松的話題:提高文筆,讓整理加工之后的信息更好地呈現。
對于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寫作老手會這么說:“多看書多動筆就好了。”這樣說也對,但讓人感覺無從下手。對于對文字得心應手的人來說,文筆是依靠長時間經驗的實踐和體會得來的,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
不過,我認為,提高文筆還是有一些簡單的練習之法。
下面,我們就從詞匯和句子這兩方面入手。
可能有同學在寫作時思路已有,但具體落筆時,總是找不到準確的詞匯形容,或是寫出來的詞語都很平淡。每次形容同一個狀況或一件事物都只會用那么一兩個詞,自己也會覺得很無趣吧?這就考驗到一個人的詞匯了。一個人眼中或筆下的世界有多生動,其實也取決于他的詞匯量有多豐富。
因為詞匯越多,描述越細膩,感知的層次也就越多,還原度也就越高。例如,有的人只會用“紅”,也有的人可以區分“大紅、嫣紅、橙紅、杏紅、桃紅、玫瑰紅、土紅、鐵銹紅、猩紅、杜鵑紅、灼紅、緋紅”等等。
如果將文字比作自己的孩子,那么詞匯就是ta的衣服,想要將 ta打扮得合宜,就需要收集盡可能豐富的詞匯,并懂得不同詞匯之間的搭配。
幸運的是,詞匯的收集不像衣服那樣需要用錢買,需要的只是時間和方法
案例 1 ?換詞法:為文字收集衣服
基本的換詞法就是使用近義詞。這點可以通過字典或上網搜索,通過換詞積累詞匯。在生活中,就可以練習這個方法。例如,有時描述因缺乏更為具體的名詞,寫作形象會過于模糊,就可以用上換詞法:
又比如,缺乏動詞積累,文字風格會過于呆板,用換詞法仍然可以解決:
在這里提一個原則:新詞優先,即掌握了新的詞匯時,碰到合適的語境要優先運用,加深對這個詞的理解,方便以后更容易從記憶里提取。
另外,在換詞時也可用不同的詞來替換,以體驗不同的詞匯給人帶來的不同觀感。
介紹一種升級的換詞法。具體操作是:當遇到一個讓你感到新奇的詞,就將其單獨揪出,并找出相似的詞,打包成一個小詞庫。
例如,看三國時看到關羽的“臥蠶眉”,那么,你可以由此延伸出一個“眉形”小詞庫:蝶翅眉、柳葉眉、螳螂眉、鴛鴦眉、一字眉、方眉、劍眉、點眉、鴨蛋眉、棒槌眉、散財眉、火焰眉……
當然,這個詞庫真正建立起來的標志是:你知道詞庫中各個詞的含義及區別。
不過,就算掌握了很多詞,但不會用的話,猶如捧著金碗去討飯。
案例 2 ?介紹一個游戲:詞語對對碰
練習步驟:
案例 3 ?另一個游戲
案例 4 魔鬼造句法
聽著嚇人,其實很簡單,他的做法就是買一本名人名言,然后模仿造句。
回想起來,這樣的方法一能掌握到許多的金句,體會其中的情理;二能培養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因為被記錄下來的文字,在文筆上,也必有其過人之處。
詩歌也可以作為模仿的素材。
模仿,不是說將原句中的一些詞換掉,如將“云”換成“貓”“錢”等,而是在對原句的理解這個基礎上,再行創造。還有影視作品中的精彩臺詞,也可成為模仿素材,例如王家衛電影的臺詞催生了一種“王家衛體”。
你可能不知道,95年的《大話西游》也有對94年的《重慶森林》在臺詞上的模仿。
其實,只要是打動你的話,都可以成為你模仿的對象,不管是偶遇的廣告詞,還是公眾號文章里看到的句子,等等等。
用不同的素材進行“魔鬼造句”可以給文字不同方面的提升,模仿古文可讓文字精煉,模仿詩歌可讓文字優美,模仿精辟的吐槽可讓文字鋒利。
最后,有兩點提醒:一是這個方法和上面的“詞匯對對碰”一樣,要盡量保證每天都練,才從量變到質變
二是始終要清楚一件事:這只是個練習,我們的最終目的并非寫出山寨版的金句,而是要通過“觀摩→推敲→模仿”這個過程體會名家們是如何寫這世間的人事情理的。
案例 4?多種角度寫作練習
如何用9種說法形容一個人很勤奮? ??原始版:他是一個很勤奮的人。
一個關于寫作風格的小技巧
說回技巧,其實很簡單,即:選好真正打動你的作品,然后讀至少半個小時,放下書后,馬上去寫你自己想寫的東西。
這樣,你通過閱讀所獲得的短時的語感,就能在讀后的寫作中,融入你的文字中。
最后,將你通過這種方法寫出的文字,和平時的對比,體會兩者風格的區別,總結出一些要點。這些要點,會讓你在平時的寫作中,逐漸靠近參考作品的風格。
在模仿的過程中,請持續地總結和反思,你必能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寫作風格。
明天,我們回歸職場寫作,談談三大思維在具體的寫作場景中的運用。第一堂場景寫作課就是——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