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兩天,基礎瑜伽課上來了一位漂亮的新老師。上課前,老師說:“大家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今天的課程動作流動性比較大,請大家跟著音樂、跟著我的口令做,做到自己的度上,不方便給大家一一校正動作了。”
大家沒感覺什么異樣,跟著老師開始了。
平時我們上課的畫面是這樣的:
那天上課的畫面是這樣的:
你確定我們上的不是體育課嗎?
沒錯,失控的畫風就是這樣的。
那天老師嘗試了一種新的教法:平衡瑜伽。由下犬、拜日、戰士一式、戰士二式等一系列我們在平時的課上做到爛熟的動作組成。所不同的是要配合完整的音樂,根據音樂的起承轉合、高低起伏,連貫的做出上述動作,而且一旦停頓,下個動作就無法完成。
老師課前看似一句稀松平常的提醒,原來是這個意思,非親自練習不能體會。
于是就有學員包括我開始焦躁不安起來:
這是在上體育課嗎?
太快了,跟不上啊!!!
以前都沒有這么上過!!!
起初,因為人多位置靠后,看不清老師的示范,節奏又快,我就隨便做了做,中間甚至停了下來。但是,老師一直耐心的提醒:大家聽清我的口令和音樂的節奏,跟著提示來做,慢慢跟,不要著急。
后來發現隨著老師的動作提示,靜下心來,回憶以前的動作要領,慢慢跟上了節奏。雖然動作還做的不到位,但是在靜心回憶的過程中,身心又得到了一次鍛煉。
這樣的練習,慢慢拼湊出兩個多月來提升自我的歷程。
從最開始的雙腿盤不起來,到現在能盤起蓮花坐姿并堅持1分鐘;從下犬式時,要屈膝完成,到現在膝蓋可以直立完成;從直立抱腿時,腹部貼不到大腿,到現在可以貼到大腿并能慢慢直立起膝蓋。
2
之前我以為之所以能堅持,應該是身體越來越柔軟、越來越多的被打開吧。
直到上了這次“瑜伽老師的體育課”,才發現自己對心理舒適區有多依賴,對拓寬心理舒適區有著多么強烈的本能抗拒。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Noel M.Tichy認為,對于每個人來說,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適應變化,潛能開發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在三種狀態下交替:心理舒適區(comfort zone),心理延展區(stretch zone)和心理恐慌區(stress zone)。
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個心理舒適區。
在這個環境里,我們應付得得心應手,每天我們都在與熟悉的人來往,做著熟稔的工作,仿佛一切都是這樣有條不紊地持續進行。
在舒適區中,我們往往覺察不到任何壓力。常言道“人無壓力輕飄飄”,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我們很容易就喪失了改變的欲望,從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心理舒適區就是一鍋溫水,而你,則是呆在里面的青蛙,在這樣一個區域里,你就是呆到死,也只是一只死青蛙。
就像瑜伽課上,都是原來的體式、都是熟悉的配方,不去學著跳出這熟悉的“一鍋溫水”,那么我們就只能永遠是一只基礎級別的小青蛙。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心理延展區”。
籃球之神喬丹喬老爺子,早年間靠一套行云流水的突破,在NBA打下了赫赫一片天,然而各隊教練也都不是吃素的,紛紛采用雙人甚至三人包夾戰術,把通往籃下的路圍了個水泄不通:反正你投籃不準,我們就放你在外線了,你能怎么樣?
后來的結果,大家可能也知道了,公牛上世紀末兩個三連冠,靠的都是喬幫主的中投。
美國曾經有教練對運動員的訓練進行過統計,結果發現,普通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動作,這就是兩者成就不同的根本區別。
另外一位瑜伽老師阿依舍,最初接觸瑜伽的時候是零基礎,而且身體很不好。抱著強身健體的目的,一練就是將近十年。她說自己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家里專門裝了一間練功房,晚上起夜也要去練幾個體式。而且自費參加廈門的提升課,進行了半個月的“魔鬼練習”,練完之后感覺整個身體不是自己的了。
她就是在達到心理舒適區以后,不斷的去拓展自己的外延,探尋未知的領域,不斷去走向“心理延展區”。
真正有效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讓它們在我們的努力下不斷變好。
對于旨在努力精進的我們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延展區”內學習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東西。一段時間后,“延展區”會慢慢變為“舒適區”,“舒適區”越變越大,而一部分的“恐慌區”也會相應變成“延展區”。
成長,是一個雕琢自己的過程。無論是“雕”還是“琢”,都是得用刀的,想想都疼。
然而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刻成那個理想中的樣子。
多虧了這位美麗的瑜伽老師,你的這節“體育課”,讓我們體驗到了瑜伽全新的打開方式,讓我們在自我感覺“飄飄然”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熟練,更意識到了自己的更多可能。
ps:全程只顧手忙腳亂的跟節奏,老師的照片也沒有偷拍到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