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194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紀德是一個純粹的作家,一生從事于生活和寫作,從未接受其他任何職務,五十年的寫作生涯中,成五十余種著作,這并不能算多。
紀德一向不在巴黎,他說:
“父親是于賽斯人,母親是諾曼底人,而我自己偏又生在巴黎,您叫我往何處生根?”
“于是我決定去旅行。”
紀德認為只有靈魂永不祈求安息,人才能永遠年輕。
紀德七十歲時,他的一位中國朋友盛澄華先生去巴黎看望他。他從寓所出發,公寓中原有自動電梯可供上下,但他寧愛徒步下樓,從他所住的第七層頂. 到地面的一層,其間二百余級的梯階,他一口年跑盡,全無喘息之意。
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生憎惡安逸與固定,當別人費盡心思從事工作,他卻幾乎總在旅行。
旅行對紀德來說,是為了促忘,忘記那些被強輸入腦海里的知識。當一個人開始全心從事于生活,這會是比知識更富教益的開始。
活著的每一刻,我們覺得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我們不斷的為前程的渺茫而擔憂。而我們每個人的處境都是一片荒漠,選擇,是一種無限的自由。正是這種自由,使我們無法產生定見。人總是這樣,當我們生活在枷鎖中,我們渴慕自由,當自由站在我們面前,我們卻會迷茫而不知所措。
其實我們一直所追求的自由,是否是真的自由呢?自由往往被誤解,我們以為有了足夠的財富,足夠的時間,我們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當我們一心去追求這些客觀條件的完善,卻發現現實總不能完美的呈現在我們眼前,于是,我們放棄了理想。
自由絕不是外界環境的完美,《歌德談話錄》里有這樣一個譬喻:一顆蒼勁挺拔的橡樹絕不會出現在雨露滋潤,陽光明媚的沼澤地中。也不會出現在環境極其惡劣的雪原上,而一定是略有缺憾的沙質土壤里。外界環境只要不是絕對無法適應,就足以使人成長。
簡?奧斯丁 那個時代,女人寫小說是要被恥笑的,她把紙張放在縫紉機板上,有人來就翻下去,人走了再繼續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了名著《傲慢與偏見》。勃朗特三姐妹家境貧寒,根本沒有錢去世界大都游歷,她們一生在一個小村莊里,以身殉藝術,寫下動人心魄的《呼嘯山莊》等等。
自由非但不是一種無條件的選擇權,反而是一顆限制性的,偏執的,不顧一切的心。自由的本質,即信仰。
對于自由,紀德說:
必須將自己的理想之于高遠之處,行進時眼睛始終凝望它?!都o德日記》
任何人只要在活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個皺眉或一抹微笑。無不無意識地流露著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這些看法有些是由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草木魚蟲帶來的,有些是由師長親人灌輸的,有些是現實生活中得來的教訓。我們對這些看法往往不加檢舉,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整理和選擇,只是順其自然的,被動的活著。
20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徳勒研究發現:人具有什么樣的天賦,想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往往在12-14歲就會體現出來,有些孩子沒有自信去表達出來,有些孩子因為自己的天賦與周遭環境的差異極大,就選擇屈從環境。
人活在這個資源有限的地球上,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必須努力去競爭生存資料,以維持自己活著的狀態。
當生存狀態得到實現后,人得到一種自立的滿足,于是人繼續攫取生存資料,以為這樣能進一步滿足自己。這是因為我們從小要在物質上依賴家人,于是產生了一種經濟上的自卑感。長大以后,為了補償這種自卑,人就要不斷的占有財富和地位,來實現自己的優越感,即是這些多余的物質對我們并沒有用。所以人總是要不斷的與他人比較,通過比較獲得的優越感來生存。可是世界首富只有一個人,于是人又要占有。
這樣循環下去,人們會意識到自己的占有令人感到厭煩和枯燥,于是人們停下來,可是反觀內心,更加空洞無味,一種強烈的無聊感迫使我們繼續工作。
在這樣的境況下,我們就會承認:生命是盲目的,而人只能選擇固定的模式——上半輩子努力賺錢,下班半輩子消遣娛樂。
可是那些被我們忽略了十年,數十年的天賦卻不會消失。這天賦是一個潛藏在我們心里的,空空如也亟需灌滿的水杯。這個水杯被我們稱之為人生價值。
如果一個人選擇開始去灌滿這個水杯的時候,他會感到內心漸漸安定下來。當你開始檢舉自己的生活,會發現自己的所有舉動會有一個大致的趨向。通俗的說,就是每個人的興趣和希望。一旦你總結出這個希望,選擇了自己的信仰和要實現的價值意義。生命就會由不自覺的變為自覺,當一個人有了這種自覺,他就沒有時間去顧慮那些瑣事。當他不懈努力去向杯中倒水時,辛福感也就源源不斷了。
所以蘇格拉底說:
認識你自己。
理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順從“希望”的, 人會下意識地把世界改造成自己理性所能解釋的樣子。理性之所以能解釋事物, 不是理性有主動創造性,而是理性與世界萬物的類同性,才得以“觸善旁通”。所謂每個部分都含著整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所以人可以靠觀察自己來了解世界,同樣可以通過觀察世界來審視自己。
然而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的,希望、意義、愛,皆是人所賦予的。從自身抽離出來的意識,又反哺于自身, 這便是人的自戀文化。這自戀文化不悲哀、不絕望,是個人主義的,孤獨而強烈的。
二十五歲的時候,夢想吞噬著紀德,他的精神極度倦怠,出去走走就會好……可他已經決定用一個小時練練鋼琴,他為自己寫下了激勵工作的訓練方法:
1.精神法:
a 死亡迫近的意念。
b爭強好勝;真切地感受自己的時代和別人的創作。
c人為地感受 自己的年齡;通過與大人物傳記的比較來增好勝心。
d觀察窮苦人的勞作; 在我看來,惟有強迫的勞動,才能為我的財富提供辯解的理由。財富僅僅視為自由工作的準許證。
e 比較今天的工作和昨日的工作;再選擇工作最勤奮的那天 作為標準日;確信這樣一條錯誤的推理:今天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同 樣工作。
f閱讀平庸或拙劣的作品;感覺其中的敵對成分并夸大危險 懷著對那些作者的仇恨來寫作。( 方法很有效,但是比競爭要危險!)
2.物質法(每條都無把握):
a節食。
b頭和腳兩端要十分保暖。
c 睡眠時間不要太長(七小時足矣)。
d 在閱讀和彈奏音樂的時候, 絕不要考慮練習;要練習,就挑一位古代作家, 只看(但是非常認真)三行。每逢這種情況,我總拿起這幾位的作品:維吉爾、莫里哀和巴赫(不借助鋼琴閱讀);伏爾 泰的《老實人》;或者,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閱讀福樓拜通信集的 頭幾本,或巴爾扎克的《寫給他妹妹的書信》。
家里放-張矮床,留點兒空間,一個木柜上安著齊肘高的面橫板,還有一小張方桌、一把硬木椅子。我躺著想象,走者構思,站著寫作坐著謄寫。這四種姿勢,對我幾乎成為必不可少的。
我若是不做非常難的事,就不能表彰自己。我自然就會想無論誰做起來更容易,因此我做到的,任何人都完全可能做到。
我在內心深處,從未確信自己比別人高明;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將特別謙虛和特別驕傲調和一致。
e 身體要健康。曾經生病。
這是一個文學家的追求自由的足跡,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