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元波
伏爾泰是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極高,往往是幾易其稿,還不滿意,有時甚至劇本都已經排演了,他還要孜孜不倦地進行修改,直到自己滿意才肯罷休。
1732年,他創作的悲劇《查伊爾》公演后,反響不錯。可是,伏爾泰本人對這一劇作并不滿意,認為劇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故事情節的描寫,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于是,他拿起筆來一次又一次地反復修改。劇本經過修改后,確實比之前好多了。但排演的演員們就受不了了,苦不堪言,伏爾泰改一次,他們就得重拍一次,費時費力。為此,主演杜孚林干脆躲著伏爾泰不愿接受他的修改稿,這可急壞了伏爾泰。
一天,伏爾泰探聽到杜孚林要舉行一個盛大宴會。于是,就買了十二只山鶉請人送到杜孚林的宴席上。反正又不是伏爾泰的修改稿子,杜孚林高興地收下了。宴會開始了,客人們把山鶉切開時,不由地大吃一驚,原來每一只山鶉的嘴里都塞滿了紙,正是伏爾泰劇本的修改稿。杜孚林哭笑不得,后來只好按伏爾泰的修改稿重新排練演出。這個修改稿一經演出,在社會上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取得了轟動效應。
是什么打動了杜孚林呢,是伏爾泰嚴謹的創作態度和對作品精亦求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