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過一句“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直只是將它當作一句忠貞的話來看待的。然而隨著年歲漸長,突然覺得這話和另一句十分相似——“吃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在看文章的你可能要跳起來表示反對啦,明明前一句是忠貞、后一句是貪婪,怎么可以把二者相提并論呢?
別急別急,聽我慢慢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就用我自己舉例吧,作為一個二寶媽媽,工作的時候我經(jīng)常會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想著為什么工作那么多,客戶那么不近人情,想著要趕快結束工作,多一點時間陪孩子。而在家陪孩子的時候呢,看著朋友圈里小伙伴或者小伙伴的小伙伴,因為沒結婚或者結婚晚沒生孩子,恣意揮霍著自己的時間,要么工作拼命勤奮獲得了不菲的成就,要么看眾生看世界一直在路上,就又覺得虧欠了自己,對孩子更是沒有耐心更別提用心。當然,你可能比我做的要好,我真的要承認自己在很多方面,真的是既努力又失敗的。
有辦法嗎?我問自己。
今天上班路上聽樊登讀了一本書——《正念的力量》,突然發(fā)現(xiàn)我就是掉進了開頭說的那兩句俗語的坑里了。
明明在工作,手上做的是工作的事,嘴里說的是工作的事,心里想的卻是“為什么我不能回家陪孩子?為什么工作還沒有結束?為什么公司有那么多要學的東西?”看著無比努力,實際能產(chǎn)生的效果卻非常微小。明明在陪孩子,眼里看著的是孩子活潑可愛的容顏,嘴里應著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而心里念叨的卻是“明天匯報要怎么說?上次那件事沒做漂亮會不會被人挑戰(zhàn)?今后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究竟應該怎么走?”看起來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卻不知道為什么孩子卻覺得你沒有那么愛她。
書里說,吃飯睡覺皆可是修行,因為吃飯的時候心里想著的是吃飯,而不是趕緊吃完,還有什么什么事情要做。因為當我們想著趕緊結束一件事的時候,實際上就將這件事定位為讓自己不舒服的事、厭惡的事了,想想看,那些我們希望時間定格的瞬間、時間是不是都是我們無比幸福和喜愛的呢。
之前看到朋友圈一個朋友對另一失眠的回復“看到她、允許她存在、擁抱她…”看到當時只是覺得好有哲理,現(xiàn)在想來,這應該是我們對待自己的很好的方式,想想看,即便是失眠這樣讓人無比焦慮的事情,如果我們都能通過自己對待她的方式不同而讓自己心情好一點,是不是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呢?
書里另一個觀點也讓我十分觸動,他說——“所有的時間都是你的時間。”我剛剛描述了自己的狀態(tài),而我最大的困擾和焦慮就是——“我沒有時間”,我覺得我的時間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占據(jù)了。而書里說,所有的時間都是你的時間。你度假,那愜意的時間是你的時間;你做家務,那義務的時間是你的時間;你工作,那成長也可能僅僅是重復動作的時間,依舊是你的時間。
之前有人說,時間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每天都是24個小時。后來覺得,有資源的人的時間和沒有資源的人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學習以后發(fā)現(xiàn),高效率的人時間是比低效的人更充足的;再后來發(fā)現(xiàn),目標明確的人的時間和沒有目標的人之間,時間也是不同的看了笑來老師的文章,覺得,愿意花錢購買時間的人時間是更充裕的;現(xiàn)在再看這個問題,是否活在當下,是否把每一個現(xiàn)在都充分浸潤和相處,時間更是完全不同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一條就說到“積極主動”。用在這里我覺得是很好的關于是否能活在當下的佐證。永遠不要說自己沒得選擇,因為被各種實務占據(jù)時間,我們一直并且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選擇如何利用和度過的時間,出來都是我們自己說了可以算的。
書中還提到,修煉和時間相處的能力或者說正念的能力,最好的地方是家里,然后是工作,最后才是寺廟。簡直不能更贊同,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要做一些思考、學習的實務的時候,最好的地方是圖書館,然后是辦公室,最后才是家里。因為家里實在是有太多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地方了:上周到的新書還沒看,翻一翻;昨天買的水果很新鮮,來一個;早上送到的鮮花還沒修剪,剪一下;地上有點臟了,掃一掃……當然,我不是說家里不好,而是我們的本能如此。針對本能,最好的辦法從來不是對抗,而是如何更好相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