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的時候,和閨蜜去了趟臺灣。
臺灣的風土人情讓我們都很難忘,那里的人實在是太熱情了,但又是很有秩序。另一個很難忘的是,臺灣處處都存在貼心的設計。
從高雄去臺北的高鐵上, 我閑著無聊去了洗手間,沒想到連小小的洗手間都給我很大的驚喜。第一點,洗手間分男女,這讓我覺得是一種尊重。第二點,一個只有一平方米的洗手間里,設施應有盡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洗手間里提供了一次性的馬桶墊紙,墊在馬桶上,就不用拿一張張廁紙鋪在馬桶上了,節約時間。墻上還有個架子可以拉下來,讓媽媽們可以輕松地給嬰兒換尿布,不使用時再把架子放上去就OK。如廁完有得洗手,而且水溫還可以調節。記得以前從廣州搭高鐵回家的時候,高鐵上的洗手間里面是沒有可以洗手的(有洗手盆,但是壞的,一向都如此),只能從洗手間里面走出來到外面的洗手盆那洗手,然后感慨原來前面的人從洗手間里出來時也是沒有洗手的,帶著一臉的尷尬。
臺灣很多公共場合的洗手間都和我在臺北高鐵看到的相似,不管是對游客還是對當地居民來說,都是多么體貼啊。順帶一句,在臺灣,有些捷運站(也就是地鐵站)里面是有洗手間的!嗯,對我來說這個真的很重要!
去灣灣之前查攻略時,看到有人貼了這么一張圖:
雖然沒親眼見到過這個捷運站,不清楚safe waiting zone究竟是怎么safe,但覺得本身這個想法是很難得的事情。
提到捷運站,在臺北大安捷運站看到這樣的提示:
這樣既能解決游客需要放置行李箱的需求,在列車還沒到站的時候,游客就能找到有行李架的車廂并在前等候,而不用到時等進了車廂再拖著行李箱在列車里面找架子放;另一方面這也能分配客流,提高車廂空間的利用率,不會導致車廂擠了太多行李箱而乘客沒法上車的情況。
另外在第一次進入捷運站時,地面上那些白色線條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如下圖。原來這些線條是排隊指導線。不知道如果廣州的地鐵站也畫出這樣的線來,是不是排隊會更有秩序點呢?雖然說能否自覺排隊與個人素養有關,但是行為有時是需要清晰的引導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廣州某些地鐵站,只有上車下車的指導箭頭,沒有向外延長的指導線,如下圖(圖為客村地鐵站內的地面標示)。有的車門上車區在右邊,有的在左邊。當排隊的隊伍很長時,我經常走到前頭才發現原來我排的隊是“黑隊”(也就是說那條隊伍其實占了下車的通道),如果有清晰的排隊指導線,那么我就不會排錯隊伍,也不會助長亂排隊的風氣了。
臺灣讓我感到驚喜的設計還有好多好多。由于歷史原因,臺灣文化受日本很大的影響,在臺灣人身上能看到日本的“職人精神”,這也是臺灣的設計如此體貼入微的原因吧。所謂的“職人精神”,代表著日本人精益求精、專注于自己工作的職業態度。臺灣和日本都屬于島嶼,這種”職人精神“能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彌補島上資源的不足帶來的弊端,從而吸引資金和用戶。臺灣體貼細心的設計讓我和我小伙伴都很享受在臺灣的日子,這不就是設計發揮的作用嗎?
這次臺灣之旅讓我更加相信設計的力量。突然想起在郵局寄東西時,看到一位老奶奶弓著身子拄著拐杖走進來,滿頭白發,卻涂了玫紅色的口紅,讓我感覺很有趣。希望我以后老了也能保持這種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