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9歲的女兒咪咪正在做作業,突然心神不寧地跟我說:“明天回學校我就要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批評了。”看著她那張憂愁的小臉,我忙問她發生了什么事情。
下午,她的朋友小冰把一張蓋了印章的便利貼貼到了咪咪臉上。接著咪咪偷偷把便利貼貼到了同桌小豪的后背。后來,小冰和同桌小鉦畫了一張笑臉,讓咪咪再貼到小豪背上。最后,小豪發現了這個秘密,只是有一點小生氣地作勢打了一下小鉦。
再后來,大家決定惡作劇一下小鉦,咪咪提供筆,他們在便利貼上寫上“我是一個神經病,天天刷抖音”,貼到了小鉦的后背。沒想到,小鉦發現這個惡作劇后,很生氣地告訴了老師。
“媽媽,明天老師一定會很兇地批評我的。怎么辦呀?”咪咪不無擔心地抬起頭。聽她講完這件事情,我其實挺欣慰的。
我一直在家里營造一種“允許犯錯”的家庭氛圍,現在,這種氛圍帶來的好處真的是越來越明顯。
很多孩子犯了錯誤后,因為曾經被周圍的大人批評甚至打罵帶來過痛苦的感受,或者因為擔心會被打罵,所以他們會盡量掩飾自己的錯誤,不希望被大人發現。
同時,掩飾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很多時候甚至要說很多的謊話來自圓其說。這個過程還可能伴隨有很多的不安、焦慮,甚至愧疚。這一切,都會造成孩子生命能量的內耗,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謝謝你這么坦白,愿意跟媽媽說這件事情。媽媽看到你很害怕和擔心,是嗎?那在這件事情上,你覺得自己做得怎樣?”在共情她的情緒后,我得先聽聽看她是怎么評價自己的行為的。“媽媽,我覺得全是我的錯。”咪咪很后悔地低著頭。
“媽媽很欣賞你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你是個敢做敢當的孩子。”我向她投去了欣賞的目光,這份關懷是能讓孩子更有力量感的保障。
“那你覺得,自己錯在哪里呢?”我繼續問下去,目的是協助她看到并更清楚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媽媽,后來他們給小鉦貼的時候,我只是提供了筆,我并沒有參與啊。”咪咪有點委屈。
“所以你覺得自己挺冤枉的,對不對?”我摸了摸她的頭,身體接觸也是能給孩子帶來很多安全感的。“媽媽想問你,你是不是不應該對同學做惡作劇?而且一開始是不是你先貼到了你的同桌小豪的背上,后來大家才模仿你的?所以,你的行為是不是做了不好的示范?”咪咪重重地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既然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那么,你愿不愿意通過微信向老師說清楚這件事情,并且承認錯誤呢?”我決定趁熱打鐵,協助她早點放下心頭大石,原諒自己,將這件事情做一個了結和完形。
咪咪在我的協助下,很快組織好了語言:“老師晚上好。今天下午小鉦跟你說的那件事,是我先帶頭把便利貼貼在小豪背上的。后來他們把紙條貼在小鉦背上時,我沒有參與,就是借了他們一支筆。關于這件事情,我已經知道錯了,我以后不會拿同學開玩笑的了。請老師原諒我。”
做完這一切后,我看到咪咪如釋重負地吐了一口氣。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看到她又和往常一樣寫作業去了。
后來,我們收到了老師的回復:“我知道了。朋友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要做引起別人反感的行為。你既然知道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以后大家有禮貌的交往就好。你不需要我的原諒,需要的是在每件事中自我學習,自我成長。”
老師的處理非常有智慧,咪咪看完后,心里更踏實了。
對孩子來說,在學校跟同學鬧矛盾,或者因為惡作劇、違反紀律而被老師批評,都會拉低情緒能量,都會感受到被負面情緒所牽絆。
此時,孩子是否愿意和家長述說、尋求幫助?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協助孩子走出來?這樣的小事,一件件加起來,就會形成孩子間的巨大差異。
因為,孩子通過每件事情學習到的是,我可以如何處理同學關系、人際關系,我可以如何評價自己。
(本文圖片來源6Q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