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大概3500字,閱讀完全文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大約花費5分鐘。
早上看這篇文,我邊看邊笑,笑我去年的天真傻冒,也笑我去年無畏布施的勇氣,還笑我其實后來真的做了一件這樣的事,但收獲來得完全不是當初設想的樣子。
因為這篇文章涉及到一些非常具體的人,我就把部分人的名字隱去,用代號了。也去除了去年分享時的拍的很難看的圖,哈哈哈。
所以發的文,前面一部分,是去年這時的分享(稍做修改)。后年一部分,是今年回看時的心得。
看,這是我正在規劃的今年要做的事,給你們瞅一眼。真是密密麻麻呀,我還覺得很不夠,還有好多要做的。
我猜你們也會這樣,列一堆想達成的目標,然后一個一個去做,做不了多久,發現娘啊,我真的干不動了,太累了,然后算了,躺平。
還好,我列完了以后,想起了前幾天聽過的分享,教我們梳理目標,找到關鍵事情。然后我嘗試去梳理,還真發現了,改變的方法。
拆解一下我當下的目標:
1,讀書xx本,泛讀+精讀,精讀要輸出筆記和踐行。
2,寫文xx篇,發公號
3,鏈接牛人xx位
4,朋友圈輸出xx條
(其實還沒寫完,這只是輸入輸出系統的目標,還有家庭管理,團隊管理,副業管理等系統的)
好,如果我這么定目標,那我接下來會怎么做呢?一個一個去完成,對吧?
假設讀書花費100小時,寫文花費100小時,鏈接花費100小時,朋友圈花費100小時,那么,我總共需要花費400小時太多了,做不到,就容易放棄。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取舍,不是減少目標,而是,重新梳理目標。不需要取舍,只需要調整一下順序,找到關鍵的那件事,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關鍵的事有什么特征呢?
你去做這一件事,其他的目標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做到。這件事做成了,影響更大,輻射更大。
猜我找到了什么事?
我梳理完以后,找到核心的一件事:?做《xxxxx》的讀書會
首先,之前我給自己挖了坑,今年得讀10遍,一定要完成。
其次,讀完書,是不是就可以順便輸出文章了呢?
做成讀書會,是不是可以順便做我的副業團隊管理了呢?(連你們輸入輸出朋友圈的素材都多了)
這個讀書會已經有人做過了,是我學習營的一位大佬,我是不是正好去請教呢?
有讀書會生成,我的朋友圈展示團隊管理,展示自我成長,寫文章,是不是更容易發了呢?
另外,做好了,讀書會時發現問題了,指不定還可以借這個跟作者探討具體的實踐。
你們看,如果我只做這一件事,把精力集中,大部分子彈往這件事上打,更容易完成目標。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總是挑戰自己的毅力,而要找更容易提高效率,讓自己偷懶的辦法。
怎么才能找到所有目標里那個關鍵的目標,一件事頂十件事呢?
以下來自秦陽老師的方法,非原話,是我內化以后的輸出。
第一,列出所有的目標,仔細找一找,哪個目標(或者稍微做一下調整)的完成,是會對其他目標都有巨大影響的。它的完成是需要其他目標一起進展或者完成以后自然而然達到別的目標的。(像我今天早上的分析過程,就是這樣)
第二,找到你的榜樣(行業標桿),分析ta做對了哪件關鍵事情。
比如X,她起步的時候就開始做供應鏈,搭建了渠道(也正是因為此,我知道自己在這個行業永遠做不到她那樣。)
比如M,他起步的時候有瘋狂練習演講,瘋狂寫文,瘋狂采訪見牛人(這些事是一步一步做的。)
我還分析了一下Y,她的實力積累來源于不斷寫公號文,做游戲力講師,但流量導入更多來源于疫情時的文章。所以,我也分析出來,我們后一步也得有一個公域影響力事件,比如,寫書。不過當下,還沒到那個階段。
所以,你要去對標榜樣,找關鍵事,知道ta處在你當下階段時,做對了什么事。你就去飽和攻擊這件事。
第三,自己沒有超強的分析力,就付費找老師/教練。
最近我在琢磨另一位老師的發展過程。她也是30歲左右,先是大學老師,搞藝術攝影的,愛讀書愛寫書。后來辭職,也出了書,做了攝影課。然后,她加了很多高質量社群,付費了8位私教,轉型做女性商業顧問。
從文藝女青年,到創業公司創始人,人做的事不同,思維能力也有很大變化的。
付費請好老師是最容易的事(我還沒有私教,哭哭哭,一定要努力賺錢,把錢繼續拿去投資自己。)
以上是,方法。
順便說一句,當我們很窮時,省出來的錢真的很有限。今年你省下幾千塊,但你要是把這幾千塊拿去學習,指不定你能多賺幾萬塊。
今年中旬(21年),我不是還停了好一陣沒做項目么,因為我覺到自己沒有太大的進步。我后來還一次性投了兩萬多(有人覺得好多吧)做另一個項目,現在不能說就做得很好了,但是成本早收回來了,也已經幾倍賺回來了。但更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學到了一點別的行業別的商業模式,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為啥我們賺錢那么難?
沒別的,真的就是因為我們見得太少了。
咱們這些人,很多小時候就見過靠工作掙工資的這個模式,所以長大后自然就找工作掙錢。后來我付費參加社群,發現還可以給人講課寫文章掙錢,所以自己也去做做,試試看。后來學一點理財,發現還可以靠錢賺錢。后來做項目,發現還可以做生意賺錢。這其中,能力有很多變化嗎?并沒有。但是,見多了,也就跟著學到一點皮毛。
因此我覺得,如果我們還年輕,長見識比啥都重要。當然,如果年紀比較大(50歲以上),人生課題會不一樣一些,要設置止損線。
我現在發現,跟什么人也好重要。能力很強,人品未必很好。自己能力強,未必帶出來的人厲害。現在強,未必一直有發展。遇到能持續成長,持續提供能量,持續會教的老師,好幸運。
我有另外一個不算老師的老師,我看著她起起伏伏,創業的領域也會發生變化,有些人也講她怎么不記得初心。但我覺得,她一直都在成長啊,那個能量場是很大的。我就光看看她,就有力量。
【答疑環節】
問:計劃什么時間開讀書會?
答:還沒計劃~我想先請教搞過的老師。不過,估計會有好幾輪,也可能會自己先搞一輪簡單的。簡單的可能就會放在過年期間。
請問:對標人物,是指歷史任務,那種很大的人物,還是就我們身邊的成功創業者?歷史人物:孔子、曾國藩、毛澤東。現代人物:崔璀、何川、張萌萌、樊登。
答:最好是你身邊的人。歷史人物跟你的時代背景不同。不過,這看你的目標。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萬古流芳的人物,那當然要對標那些人了對吧?你的榜樣是崔璀、何川、張萌萌、樊登。這幾個人的話,你可以去研究萌姐的七個榜樣法。萌姐的七個榜樣法,在《人生效率手冊》里~你找一下。那個很具體。
問:怎么把自己的目標立起來,我總覺得自己寫個目標好難,寫了也好像跟我沒啥關系,不能持續跟進。
答:寫出來,發群里,求監督,寫復盤。
問:非非把目標都串聯了起來,感覺一下子非常明朗,好希望自己能把混亂的目標串聯起來,但是還沒有頭緒,我覺得我什么都是先做,而不是先想好。怎么才能改變這個做事方式呢?
答:不用改變,邊行動邊思考,我也是這樣的,做起來就是了!我今天的分享也是臨時的,自己有個模糊的想法,去翻了下別人的分享,拆解下結構就來了。
還有個辦法,找關鍵詞。比如,今年的關鍵詞是健康,那就所有的事都從這里去努力,讀健康的書,找相關的人,參加相關的事。-----2022.01.26
非非2023.1.17號:
早上看這一篇,差點沒把自己笑死。看到一年前自己信心滿滿的想法和計劃,說得頭頭是道。但其實,后來了解了一下,發現這件事并不適合那時的我去做,所以壓根就沒做。
雖然沒有真的去做,但是「一件事頂十件事」這個做事的思維方式,倒是留下來了。22年還真做了這么一件事,讓我收獲很大。就是這個「百場分享」。
現在回看,「百場分享」這件事,至少給我帶來了這幾個收獲:
01 提高了自身能力
百場分享極大提升了我的輸入輸出能力,形成了穩定的輸出習慣。因為百場分享很多是拆書形式,因此連帶著完成了「年閱百本」的目標,積累了至少25萬字的「自我成長」主題文字。
02 賦能了伙伴
分享的場是在團隊群,對一部分跟我價值觀比較一致,熱愛成長的伙伴有持續的賦能。而對真實的人分享,也逼我自己貼地氣,重實踐,不斷成長。這間接影響了我們的團隊把不同的項目做出了成績。人的成長,始終是值得的。
03 有更多長尾效應
這個里程碑事件,是我向上鏈接,與人交流的一個點。很多細節體驗,因為一次一次練習,慢慢形成了新的做事習慣。當然啦,現在把這些拿出來重新整理,也是它的一個隱藏好處。
因為年初的這個思維練習,這一年我在整合目標時,都會自然地去思考,做一件事,如何讓它發揮出更大的效果。所以說,我們看別人的故事,未必要學別人去做那件事,而是要學習背后好的思維方式。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能遷移的東西。
現在回頭看,去年年初的這個拆解,真的很好笑,里頭有許多錯誤的想象。但那又如何?
當你敢于去思考,敢于去行動時,你就有可能,收獲到不一樣的東西。這世界上很多失敗是因為從未開始,而不是中途改變了方向。
播種是自己的事,在哪里收獲是老天的事。老天給我們的,往往比自己想要的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