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邏輯思維上聽到這么一個問題:
我要不要聽我爸媽的話回去跟一個我不認識的人相親?
這種問題在我身邊見怪不怪,可是仔細一琢磨,作為旁人根本無法回答。你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嗎?你有沒有發現這句話本身就是個問題?因為這句話里一共提了三個問題。
1.我要不要聽我爸媽的話。
2.我要不要回家。
3.我要不要同一個不認識的人相親。
同時問出三個問題,別人怎么可能用一句話來回答呢!
叫我看來能問出這種話的人,他的腦子是不清楚的,要是他腦子足夠清楚,也就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叵肫饋碜约涸浽诜执鹕咸徇^的那些問題真想一板磚拍死自己。
但不管怎么說,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要解決問題。
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忘了這句話是誰說的了,反正就是這么個事實。
所以就是說只要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強了,那就相當于其他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增強了。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嗎?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幾條解決問題的小竅門。
睡覺
睡覺其實是高效解決問題的前提,記得有一次馬云談到他自己創業初期的時候——最艱難的時期,各種資金問題、決策壓力和發展問題,當他發現一些問題實在想不通的時候,他就會選擇睡覺。
我當時還覺得他這是謙虛的說法,不過我今天是專門試了一次,這其實是非??茖W的。
這叫養精蓄銳
上次在讀經濟學通識的時候,讀到“利率”這個概念,看不懂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把文章看一遍看一遍還是想不明白,最后索性直接給那一頁做上標記,然后就翻越過去。到晚上的時候,突然在一個對話中看到了對利率的描述,就僅僅一句話十幾個字,我的腦子突然靈光一閃“原來是這樣”。于是這個問題就得到解決了。(這里就不解釋了)
然后我就想,當我在反復思考利率那個概念的時候,其實我就相當于是在盯著一把鎖頭打轉,還記得那個類比嗎?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相當于是遇到了一把上了鎖的門,我們想進去,但又不能踹門砸門,所以只能找鑰匙,門竟然是鎖上的,那么鑰匙一定不在鎖子里,鑰匙一定在其他地方
不就是這么個道理嗎?標題上的睡覺其實只是一個夸張的類比,目的是為了強調不執著于問題的重要性。
又:
比如我今天做筆記的時候又遇到了一個問題:
死盯著問題看到底是一個什么狀態呢?
其實我的目的為了避免自己以后死盯著問題而浪費注意力,所以想要搞清楚死盯著問題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但解決這個問題這方法肯定在別處,于是我就睡了15分鐘。起來之后又讀到一篇文章,便得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切割問題
我發現了一個很好的類比,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一個信號。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你看到手機提示沒電的時候你的大腦第一反應是什么?讓我猜猜。
1.上司一會兒還要給我打電話。
2.一會兒還要聯系人去看項目。
3.剛才給某人說了一件事,他還沒有給我回復。
4.一會還要參加群里的活動。
5.我出來的時候忘了給家人說了,他們如果打電話打不通會擔心的!
……怎么辦?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的問題是種信號,它的出現是為了提醒你解決第二層面的問題。你仔細想想看,是不是只有第二層面的問題沒解決的時候,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
我們簡單假設一下:你的12345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這個時候你的手機沒電了,你還會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嗎?
本質上我們死盯著一個問題打轉而得不到解決的時候,其實我們只是盯著一個信號,而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如何切割問題?
從你遇見的這個問題中找出所有與這個問題相關的組成因素,把它切成小塊兒。
切割問題不僅僅可以用來把問題切成小塊解決,還可以縱向的把問題切薄,切成一層一層的,那我們就知道有哪些問題僅僅是包裝,這時候我們就更容易把注意力從這些表面上的問題轉移到具體的問題上。
找到關鍵點
問題的解決方法從來就只有從根本解決這么一條,治標不治本其實是一個耍流氓的說法,對于解決問題來說,你所謂的治標不過就是蒙騙了當事人,讓他以為治好了而已。也就是說要么你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要么沒有解決問題。
一旦你選擇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那么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挽起袖子就開干,更何況很多時候你根本無從下手。
遇見問題無從下手,就像赤手空拳的人想要打開一個釘滿小螺絲釘的發動機。
我們先要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在哪里?就拿發動機來舉個例子,我們要打開發動機,那么影響我們打開發動機的關鍵點在是什么?沒錯,就是那一個個小螺絲,那么似乎解決辦法也很簡單,找一個螺絲刀來,然后一個一個的擰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這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總結為:
找到問題的關鍵點→找到對應的工具→解決問題
然而我們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保證自己所用的工具是與問題相對應的工具呢?
這個問題很嚴肅。
就好像是明明是用螺絲刀開的問題,你卻用錘子去砸,最后問題沒解決,還把事情搞砸了。
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相信誰都不孤獨。
有一次我剛剛認識一個新朋友,然后被我一個不小心得罪了,那次我親身體驗了一次什么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我曾使用過很多辦法試圖挽回,但最后都證明那是徒勞,那么把它當做一個具體問題,它的關鍵點和對應工具分別是什么?
在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很久的今天,我才反思到,其實問題的關鍵點是“自責”,我們在找關鍵點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這么一條原則:
是不是改變它,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對自己做錯的事情而感到自責,也就是說我在挽回或者請求原諒的這些行為實際上都是出于自責,那么就是說只要用什么東西能讓自己免于自責,那么這個問題就算是完全解決了。
下面這句話就能解決自責問題:
不畏將來,不念過去,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希望你也一樣。
內容回顧:
最后,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文章。
1.睡覺——不執著于解決問題。
2.切割問題——把問題切成小塊和薄片。
3.找到關鍵點——利用對應工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了,謝謝你讀到這里,希望本篇文章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