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號,星期六,晴。王坤(70)
? ? ? ? ? 曾經看到一位家長在看了武老師的碎思《你還在種別人的地嗎?》之后,問父母的責任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從孩子成長角度,父母能給到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營養。在孩子需要時給到孩子愛、信任、支持、建議、幫助。特別是在孩子有情緒時,不乖時,請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關鍵時刻給予疏導。當孩子天天開心去學校,他分心分神少,學習如何不高效?
有家長說,自己學歷低,輔導不了孩子學習。其實孩子不用你輔導學習書本知識,在孩子小時你不去破壞他專注力,適時給心理營養就好。即給他適當的愛。如果小時缺失愛,孩子會用一生來找愛,需補心理營養。孩子越大,補起來越慢,越需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如果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出現嚴重偏差行為,比起十二歲以下的孩子,難度要大的多。后者需三個月,前者有可能需三年。可想而知,被十六歲孩子碰觸到焦頭爛額的父母,如何過這三年?有人說“十六七,慘兮兮。”那給慘兮兮少年當父母,會有脫胎換骨之痛。當然,只要能活下來,便是重生。
只是,為啥不在孩子小時早學習早做起給心理營養疏理情緒的事呢?